|
||||
本报讯(记者 张竞昳)当脑出血突然来袭,大脑内部正上演着一场精密的“细胞救援战”。哪些细胞率先冲锋?修复过程如何分阶段推进?是困扰科学界的谜题。近日,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建教授课题组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及哥德堡大学团队,在脑出血病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绘制出全球首幅小鼠脑出血模型脑组织的单细胞分辨率“时空图谱”,如同为受损大脑拍摄了一部覆盖8个关键时间点的“动态CT”,让科学家首次看清脑出血后334万余个脑细胞从损伤集结到修复的全流程。这项发表于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的成果,为脑出血治疗打开全新视角,标志着我国在介观脑图谱领域的研究再攀高峰。 从“静态切片”到“动态电影”: 解码脑出血的“细胞级叙事” 据了解,脑出血作为脑卒中的重要类型(占比20%~30%),因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且缺乏特效疗法,是神经病学领域的攻坚难点。 传统研究如同“拍摄孤立照片”,仅能捕捉某一时间点的局部细胞变化,此次研究借助空间转录组学技术Stereo-seq,首次实现了对脑出血病程的全程追踪——从胶原酶诱导模型发病初期到修复后期,研究团队在8个关键时间点采集样本,获取了3342277个脑细胞的空间转录组数据,构建出一部“大脑修复纪录片”的完整素材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科研人员为这些细胞建立了精细“档案”:不仅识别出26种主要细胞类型,更细分出47个神经元亚类、28个胶质细胞亚类等功能“专业岗位”,相当于为大脑细胞编写了一部带“时空坐标”的百科全书。这一突破改写了传统认知——脑出血并非局部病变,而是一场涉及全脑反应的系统工程。 334万细胞的“救援行动”: 从“紧急集结”到“防护网构筑” 研究团队用“细胞版救援大片”形容脑出血后的动态过程,首次明确脑出血后第七天是“清除—修复”机制切换的关键时间窗口。 研究发现,脑出血发病1天内,血肿中心的神经元因缺血缺氧迅速“阵亡”,神经胶质细胞与外周血液来源的免疫细胞如“急救队员”般第一时间集结,在受损区域周围形成“前线指挥部”。在第七天关键期,这些“急救队员”完全取代病灶区原有神经元,同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出血边界“筑起胶质瘢痕”——这道特殊的生物屏障如同拉起的防护网,将病灶与健康脑组织精准隔离。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意外发现远端脑区的静息态神经干细胞被“唤醒”,其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特征如同“隐藏的后备军”,为神经再生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靶点。 从实验室到病床: 为精准治疗按下“快进键” 这项基础研究的临床价值远超预期。据介绍,脑出血患者往往面临“黄金救治期模糊”“干预手段单一”等困境,而时空图谱的绘制相当于为医生提供了一部“细胞战场导航图”。 研究团队通过两种模型(胶原酶诱导与自体血诱导)验证,发现细胞反应模式高度一致,从而为人类脑出血的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