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0
循迹热血征程 踏寻烽火之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循迹热血征程 踏寻烽火之路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传奇抗战故事
紫荆镇“抗一军”纪念碑
沈启贤
谢家大院

80多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一支由陕南热血青年组成的革命武装——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安康大地崛起。这支队伍在中共西北特支的领导下,以其独特的斗争历程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秦巴山区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

安康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妙鸿

杨京保 通讯员 罗先余

埋下革命火种

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局势动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日益暴露,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陕南地区的进步青年开始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1年3月,何继周(后改名何振亚)、沈启贤、徐海山、孟子明等陕南籍进步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十七师军官训练班受训。“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员学员通过多种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2年11月,何继周、沈启贤等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属沈玺亭团在平利县城办的干部教育班受训。教育班大队长张惠民曾参加宁都起义,他秘密向进步学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作战、纪律、生活等情况,使学员们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2月初,贺龙率领红三军经安康东南部入鄂川,极大地激发了教育班学员的革命热情。

沈启贤联络何继周、孙善堂、徐海山、苟树林、赵宏勋、孟子明、吕治平等,秘密组织“陕南抗日救国赤卫团”,草拟抗日救国八条宣言,盟誓结业后每人都要联络一批人员兵变出来,参加红军。次年7月,平利干部教育班结业,“赤卫团”成员分配到沈玺亭团各连担任班、排长,便在下层军官和士兵中秘密联络。

1934年9月,安绥军沈玺亭团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二旅第四团。12月,红二十五军入陕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警二旅奉命进入秦岭山区“追剿”。这在客观上给了何继周、沈启贤等接触红军、了解红军的机会,大大促进了兵变的进程。

组建陕南游击纵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陕南地区的革命力量逐渐积聚。1935年12月至1936年9月,何振亚、沈启贤等进步青年先后领导了多次兵变。

1935年12月7日,陕警二旅四团的1个排在七班班长张子新和士兵王展(王武林)、罗少伟的带领下于柞水县营盘起义。1935年12月11日午夜,四团九连二排排长何振亚和洪九畴、张孝德、杨子珍、傅东山等在长安县引驾回处决反动连长张锡武后率百余人起义。1936年9月9日,四团四连在沈启贤、李传民率领下,处死反动连长,于商县夜村起义。这3支起义部队会合后,组建了以何振亚部为基础的陕南游击纵队。

1935年12月26日至1936年2月,游击队多次发起游击活动。经过三四个月的游击活动,队伍发展至500余人,编为5个中队,由刘炎德、张孝德、陈汉杰、晏盛明、张英才分任各中队队长。

由于游击队没有固定根据地,且军事力量单薄,又与红七十四师联络中断,陷入孤军无援、粮弹缺乏的困境。为了保存实力,游击纵队采取“缓兵计”,先后在镇安县栗扎坪和汉阴龙王沟(后划归宁陕)两次有条件地接受了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收编。陕南游击纵队接受改编后,采用各种办法同安康专署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1936年5月下旬,安康县茨沟发生“匪祸”,特务大队“奉命”前去“剿匪”。何振亚遂借机移驻距安康县城150华里的东镇东沟口。

在此期间,警二旅四团八连排长徐海山起义,率部10余人历经艰辛到东镇与何振亚会合,继任副大队长,苟树林率一部分游击队员,从紫阳凤凰山到东镇与何振亚会合,部队不断扩大。

建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西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陕南游击纵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36年5月,原在陕西警二旅四团手枪连任班长的沈敏从沈启贤的来信中得知陕南游击纵队被安康专署收编,便从北平急回西安,找到杨虎城宪兵营营长金闽生(中共党员),请求解救游击纵队。金闽生同中共党员杨江、杜瑜华向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书记谢华请示。西北特支决定派杨江、杜瑜华和沈敏到陕南做何振亚的工作,争取把这支武装掌握在党的手中,并指定由杨江总负责。6月初,杨江等到达安康东镇,何振亚、徐海山等态度明朗,表示接受党的领导。

1936年8月9日夜,西北特支派杨江向已到茨沟老庄的“特务大队”传达党的指示,宣布以“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命名组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任命何振亚为军长,杨江为政治委员,杜瑜华为参谋长,沈敏参与领导协助何振亚工作。8月12日,经过连续辗转行军,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到达大河紫荆乡(时属镇安县),住在地主刘大乾及附近几户院子里。军委决定在这里举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正式成立大会。他们连夜刻印《宣言》、传单、标语,筹备成立大会各项工作。13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在紫荆刘家大院举行。

会后,部队在紫荆刘家院子、潘家院子、谢家院子、段家庄休整。休整期间,全歼了盘踞在紫荆洪岩寨的地方保安队王三春的队伍40多人,缴获枪支20余支。这是抗日第一军成立后第一场胜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何振亚将洪岩寨命名为“德胜寨”。

北上抗日 屡建奇功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自成立至1937年1月的5个多月时间里,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壮大队伍,先后转战安康专区、商洛专区、汉中专区,进行了20余次战斗。在此期间,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积极主动争取政治上的指导和军事物资上的支持,协同作战,打击敌人。1936年9月17日,部队从马坪、复兴等地到达枧沟,在黄家老屋场与红七十四师会合。商定划分作战范围,即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镇安县以西活动,红七十四师在镇安县以东活动。红七十四师向抗日第一军赠送枪支弹药一批。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北特支领导人徐彬如以“西救会”宣传部负责人的名义,于12月20日在介绍“西救会”历史、纲领和活动情况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布“民众武装组织方面的工作,在陕南有抗日第一军的建制”。12月下旬,中共西北特支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关系交给了中共中央代表和红军代表团。为阻止南京方面的部队西进潼关,中共中央代表命令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改为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迅速赶往潼关以东参加破坏铁路行动。

1937年1月,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根据红七十四师的指令,从安康北山出发,昼夜兼程向蓝田开进。主力部队到长安县子午镇后,杜瑜华、沈敏从西安返回部队,传达上级新的命令: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第一军归红十五军团领导。部队遂星夜疾进,于2月9日晚过咸阳桥,次日中午抵达礼泉县叱干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

1937年3月初,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的两支部队在甘肃庆阳驿马关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虽由于沿途减员,尚有700余人,何振亚任团长,李雪三任政委,沈启贤任参谋长。杜瑜华、张英勃在政治处工作。部队开始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8月,红十五军团警卫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警卫营,不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警卫营主动出击,英勇拼杀,给日寇以迎头痛击。随后,警卫营又参加了粉碎日寇的九路围攻等多次战斗。1940年,八路军一部奉命南下支援新四军, 三四四旅扩编为第二纵队,警卫营扩编为新六八八团,归新四军三师建制。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三师进军东北,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集团军一一七师,从东北一直打到了广西。1950年10月20日,沈启贤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三十九军参谋长,率部跨过鸭绿江,在云山地区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重创美军号称“常胜军”的一个联队,俘虏美军2000人。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一七师改为武警部队,驻辽宁。

本版图片由安康融媒体中心提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10618 2025-07-29 00:00:00 二 循迹热血征程 踏寻烽火之路KeywordPh——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传奇抗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