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1
红旗猎猎,血肉筑起新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红旗猎猎,血肉筑起新长城
——回望江海大地抗战的峥嵘岁月
南通沦陷警示碑 伏击日军首次胜利纪念地碑
水墨画《火烧竹篱笆》(邵宇作)
苏中四分区军民欢庆抗战胜利

南通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抗战的生动缩影。开辟江北特委、掘港保卫战、高明庄战斗、谢家渡战斗、反“清乡”斗争……南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四军主力的支持下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铁血壮举,铸就了植根江海大地的抗战精神丰碑。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海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故事,回望军民同心书写气壮山河的英勇篇章,回溯南通人“以血肉筑长城”的峥嵘岁月,正是为了从伟大的胜利中汲取前行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时代华章。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朱蓓宁 张亮 朱晖斌

血泪滩惨案,铭记苦难共护家国

1937年的中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残絮。1938年3月,日军在南通近郊登陆。

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二桥社区,是1938年“川猫儿河惨案”的发生地。为铭记惨遭日军杀害的108名遇难者,198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当地党委、政府在川猫儿河滩建立“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2012年,纪念碑迁至世伦路西、东城花园小区东侧现址。

“那一场劫难,我们任家18口人,16人惨遭杀害,仅有我的祖父和年幼的父亲幸存下来。”当地居民任建华从小就在祖父任玉坤的口中知道了日军在川猫儿河滩惨绝人寰的杀戮暴行。

“为了更好地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我们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以红色文化为魂、思政教育为体的系统化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奋斗本领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任建华的儿子任雪峰是南通市崇川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着一届届学生来到纪念碑前。“要让孩子们记住,今天的安宁来之不易。”

眼下恰逢暑假,纪念碑所在地的二桥社区正在开展“铭记历史,薪火相传”主题暑期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青少年一代深刻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明确肩负的时代使命。“先辈们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园,换来了如今的岁月静好,我们不能忘、不敢忘。”社区党委书记成烽说,社区依托清明、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结合党员活动日、学生假期,经常组织党员、新市民和青少年前往纪念碑开展祭扫缅怀活动,引导大家在回望历史中铭记苦难,汲取前行力量。

火烧竹篱笆,军民一心无往不胜

在硝烟弥漫、浴血抗战的岁月里,南通人民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与新四军主力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被延安《解放日报》称为“模范”。

曾经在南通工作的战地记者邵宇有一幅水墨画《火烧竹篱笆》,描绘了反“清乡”斗争期间,苏中军民将日伪视作“清乡”法宝的竹篱笆封锁线烧毁殆尽的故事。

1941年初,日伪首先在苏南“清乡”。1943年4月,日伪又把这一套搬到了通如海启,构筑起长达100多公里的篱笆封锁线,南面长江沿线的口岸和东面沿海交通线均被日伪控制,我苏中四分区被团团围住。封锁线上设了140多个大小“检问所”,配备了450多个检问人员。日伪把竹篱笆两旁田里的高秆作物全部砍光,建了许多碉堡。进出行人须持“良民证”,物资须有“出入证”。日伪宣称“竹子上通着电流,一碰就会死”,企图置抗日军民于死地。

篱笆的构筑,使我军活动受到限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灾难。群众通过“检问所”,常常遭受人身侮辱和敲诈勒索;有些群众为种地接近或穿越竹篱笆时,常常遭到拷打,甚至被杀害。

为了抵制日伪构筑竹篱笆封锁线,我抗日军民开展反封锁破袭战,在区队、民兵的掩护下,将原固定篱笆的木桩拔起,再套上绳索,把篱笆成片拉倒。“你白天筑,我晚上破,看哪个人多、手多、办法多。”

这种零敲碎打的方法让敌人疲于应付,但无法从根本上摧毁竹篱笆封锁线。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封锁,趁敌人重点到海门、启东“清乡”时,四分区副司令员陶勇与四地委书记姬鹏飞商量:“我们来个围魏救赵,在封锁线上组织一次大破击,把日伪军从海启‘牵出来’。”两人想法不谋而合,一致赞同“用火攻”!

7月1日夜,三、四分区联合行动,陶勇、姬鹏飞率部来到串场河北封锁线边沿靠近指挥,三分区司令员陈玉生率部配合。4万多名群众和民兵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掩护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破击,锯倒电杆,割断电线,挖毁公路,火烧篱笆。几十路大军集中到100多公里长的封锁线上,整个封锁线上人声鼎沸。

“放火烧篱笆啰!”呐喊声、欢呼声,伴随着竹竿的爆裂声响彻云霄。点点星火逐渐蔓延成线,火趁风势,风助火威,浓烟滚滚,火光烛天,宛如一条望不到头的火龙。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妄动,眼睁睁地看着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毁坏殆尽。

当晚,《南通日报》的前身、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的员工也加入“破篱笆队”,割电线、锯电杆、拉倒竹篱、浇上煤油,点上火,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擅长绘画的记者邵宇用画笔记录了那难忘的一幕。《江海报》记者连夜采写了报道《火烧300里封锁篱笆》,先后为《江海报》、《苏中报》和延安《解放日报》采用,让这场南通版“火烧连营”的故事迅速传遍全国,大大传递了反“清乡”的正能量。

此后,日伪军陆续补筑篱笆,但由于遭到抗日军民的反复破击,加之经费不足、毛竹等封锁器材来源困难,在不少地方仅用细竹竿、芦柴一插了事,封锁线已经名存实亡。敌伪消灭我武装、奴役我人民的图谋彻底破产。

南通市委党史办党史编纂处处长周磊说,火烧竹篱笆之所以能够名闻苏中、代代传颂,“靠的不是大枪和大炮,靠的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靠的是军民团结、不畏艰辛、勇于担当”。

薪火照征程,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7月的风拂过如东县烈士陵园,英烈后代白向阳肃立于纪念碑前,思绪被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白向阳的爷爷白桐本,18岁那年投身革命,成长为一把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24岁英勇牺牲,至死未曾吐露一条关于我党的线索。

白向阳说,爷爷在求学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在那时,爷爷心中深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37年,白桐本离家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白桐本随军南下,先后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连指导员、马南区区队教导员、掘马南区区长兼队长。

那时候,日军正在疯狂“扫荡”“清乡”,3000多名敌人盘踞着十几个据点,妄图消灭白桐本率领的区队。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白桐本越战越勇,带领区队在敌人“梅花桩”式的据点中巧妙周旋,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牵制敌伪数千人。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的区队由12个人、4支步枪发展到90多人、60支步枪和1挺机关枪,其神勇令敌人闻风丧胆。1944年3月15日,白桐本疟疾复发仍坚持下乡工作,遭到大量敌军的围捕。

“爷爷在脑部中枪半昏迷情况下仍然挣扎还击,被送至南通市江北医院后,敌人还想诱逼他投降,但从档案里也可以看出,敌人没能从爷爷嘴里获得一条关于我党我军的线索。”这些故事,在现代著名连环画家赵宏本创作的连环画《人民的烈士白桐本》中有生动记载。

“红色基因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血液。我要做‘传火’的人。父亲从小教导我们哥俩要像爷爷一样爱憎分明,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白向阳说,“我们要为祖辈增光,让英烈的精神照亮脚下前行之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把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

本版图片由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提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10619 2025-07-29 00:00:00 二 红旗猎猎,血肉筑起新长城KeywordPh——回望江海大地抗战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