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为破解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难点、堵点,郑州系统重构教师教育体系整体布局,分层分类精准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创新教师招聘、管理、培养、保障各环节,为破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共性难题提供了“郑州方案”。 建立“一师一档”师德档案制度 作为教育大市和人口净流入城市,郑州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基础教育学段在校学生238万人,教职工18.97万人,其中公办学校教职工11.9万人。 该如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养水平,推动全市基础教育稳步发展?郑州市将师德建设与中原文化传统、新时代教育需求深度融合,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持续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郑州制定发布《郑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建立“一师一档”师德档案制度,严格执行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突出体现“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同时,郑州教育信息网首页公示投诉举报渠道,引导广大教师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开辟教师职称申报“绿色通道” 郑州市不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创新教育英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公费师范毕业生、国家重点院校非师范类毕业生引进力度,变人才招聘为人才引进,变坐等人才为主动求才。近3年,全市中小学通过公开招聘、招才引智优秀毕业生、引进高层次紧缺教师等多种补充方式,共招聘新任教师9070人。 郑州市整体分析全市教师结构,正视教师学科、学历、职称等结构短板,及时调配师资,解决供需错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五育并举”实际需求,加大体育、艺术、思政、科学、心理等学科教师配备,优化学科教师结构。目前,全市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艺术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在4%以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共计3190人。郑州注重引进重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全市中小学本科学历教师占比为79.94%,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为5.26%,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逐年增加。 郑州开辟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绿色通道”,优化教师职称结构。河南省最美教师等符合相应条件的教师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时,可不受岗位限制;在农村学校累计从教25年的在岗在编教师,符合申报条件的,直接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 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平台 郑州市始终将专业水平提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和服务升级,形成从基础夯实到高阶突破、从个性培养到特色发展的立体化培训格局,构建起覆盖全员、贯通全程、多维联动的教师培训新生态。 为支持教师终身学习,郑州市严格落实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和证书管理,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推进教师培训学分制改革,允许教师根据需求在合理范围内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郑州打造梯级攀升平台,引导和激励各层级教师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意识。郑州通过中小学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建立“校内首席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学名师”的教师梯级培养平台,形成了梯级推进、上下联动、分级分类精准培训的有效工作机制。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郑州市全方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培训项目中设置乡村教师专项培训,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郑州坚持开展名师“送课下乡”活动,要求市级名师到各县区乡村学校送课、听评课、合作教研等,让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惠及更多的乡村教师。郑州推动实施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打通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上升通道,建立省级乡村首席教师领航工作室23个,采取乡村首席教师“1+10+100”的“师带徒”模式,即1名乡村首席教师指导10名乡村骨干教师,辐射带动100名乡村教师,覆盖支持全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为实现优质师资全域循环,郑州市充分发挥市级名师、杰出教师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立郑州市名师工作室71个、杰出教师工作室32个,不断辐射引领一线教师成长,成为教育教学名家的“孵化器”,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本报记者 王红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