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脉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出版 “温暖而有力量”地讲好考古故事
敬一丹推新作《走过》
用60个环球故事 破解青少年读写难题
直面人生至暗时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出版 “温暖而有力量”地讲好考古故事
在库房整理出土文物
李伯谦曾任北大考古学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的提升,“考古”近年来越来越“热”。记者昨日从文物出版社获悉,由今年88岁的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自述,郑州古都学会副会长、作家赵富海整理、撰写的《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日前由该社最新推出。讲考古人生,说考古感悟,新书通过介绍李伯谦个人以及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的中国考古岁月,全书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为大众诠释了什么叫作“考古人生”。

还原真实的“考古学家”

众所周知,李伯谦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考古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还参与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他主持了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并且一直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时代考古的教学工作——如此丰硕的成就,令大众对这位考古学家充满了好奇:他是如何走上考古道路的?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有什么特殊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出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考古人生”,讲述出身贫寒的农村娃考入北京大学,并且留校任教,几十年从事考古发掘、教学研究,成为考古学界的泰斗,桃李满天下。上篇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考古发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下篇是考古感悟,讲述他在山西曲村发掘晋侯大墓的故事,以及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寻找夏文化。最后,他回答了“我们为何要考古”这个问题,讲述考古学对于修国史、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所起的重要作用。

历时两年终成书“朴素而高雅,温暖而有力量”

谈及《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一书的出版,责任编辑郑彤感慨良多,历经两年的反复修改打磨,她也在新书的出版过程中再次明晰“考古”的意义:“考古过去是很冷门的专业,考古工作很辛苦,很多人只是看热闹,并不了解考古人的工作、学习状态,不了解考古到底在干吗、是怎么回事。用苏秉琦先生的话来说,考古是‘修国史’,李伯谦先生说的‘补史’,就是在寻找文明起源、寻找我们的根。”

郑彤坦言,新书虽然是“李伯谦自述”,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谨以此书向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致敬”,是考古人的“群像”;书中配有60多幅人物和考古发掘照片,不但有郭沫若、石璋如、贾兰坡、苏秉琦、张政烺、宿白、安志敏、邹衡、吕遵谔、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还有石璋如、张光直、许倬云等大家的身影。

在展现考古人的真实生活方面,郑彤对李伯谦先生的“故事”如数家珍:“书里讲了李先生小学、中学、大学的故事,是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写,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怎么出生、有什么家庭变故等。李伯谦先生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成长经历也很励志。”

为了做好这本书“讲好考古故事”,郑彤两年来茶饭不思,仅封面就设计了8版,书名一换再换,“赵富海老师给最初书稿里删掉了很多学术的内容,要突出考古的重要性和考古人群像,形成‘朴素而高雅,温暖而有力量’的基调”。

考古人生值得书写

“李伯谦是思想者,他不但是考古界的一盏灯,更是考古界的执火者。这是我写李伯谦老师的动因:思想有深不可测的领地,却又永远不画地为牢。”谈及自己的创作缘起,赵富海坦言李先生60多年来“与古人对话,证历史、修国史”,是走在考古学前沿“时光隧道的执火者”。

在赵富海看来,河南是中国考古学的故乡,不仅是考古学前身宋代金石学的中心,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生地。在当下中国的考古学大省如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中,河南考古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作为中原文明的中心,河南不仅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丰富地下文物遗存,更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考古学专家,他们的故事值得书写:“李伯谦先生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考古。”

记者 左丽慧/文 受访者供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12133 2025-08-08 00:00:00 五 《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出版 “温暖而有力量”地讲好考古故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