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世纪60年代的金水河 资料图片 |
|
□赵富海
郑州这座城市,有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这些口述体的经典,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岁月演进中渐次形成的城市个性和魅力,也向人们描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穿城而过的金水河,就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
金水河的传说与子产有关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作为小国的郑国,在宰相子产的治理下,已成为“中原小霸”。而此时,子产也积劳成疾,眼看大限已到,他便将儿子叫到床前说:“我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可把我埋在陉山顶上。”又再三交代儿子,“死后丧事从简,不得动用国库之银举丧”。儿子遵父遗嘱,只好同家人用筐子背土在陉山埋葬了父亲的尸体。“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史记》)
本应是举国大丧却变成私人草草掩埋,郑国臣民痛心而又愤怒,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要求重新办理丧事。老人们大声呵斥:“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臣民们商议,男人们取出家中金银,女人们摘下头上的金钗银饰,你一件我一件,堆满了几大车,准备留在子产家中,借物表达哀情,儿子秉承父志坚决不收。这时一位年长者想了想说:“既然不收,我们将这几车金银珠宝倒在子产封地的河里吧。俗话说‘肝胆照日月,江河流不息’,就让子产的恩德和我们对他的怀念像河水东流一样,流芳百世吧。”大家非常赞成,就把几车金银珠宝推到河边:男人们把金银抛向河中,女人们把首饰丢到水里,然后大家纷纷跪拜在地,大放悲声。这时,一个奇观出现了,金银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金色的波澜在涌动,直照得蓝天白云失去了颜色。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
金水河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清乾隆年间的《郑州志》,对于金水河的发源地、流向和名称都有详细记载。
金水河发源地在郑州南部梅山(实际是土塬)的黄龙池,经闫垌、黄岗寺、后河芦、耿河、兑周、菜王,把整个郑州南部连接起来,然后又连接起大石桥、新通桥、老城、北关、燕庄、黑朱庄、八里庙等地,流向东北。
“东北绕旧城与祭城水合,经朱家庄、郭家庄抵姚家桥、合河口,入贾鲁河。”金水河全长30多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属淮河水系。清同治三年,山东人王莲塘任郑州知州,曾有诗《金水晴波》记述当年的金水河。诗曰:“管城环抱绕金河,潋滟清光涌绿波。两岸空明云影漾,满川摇动日华多。频洲晒网听渔唱,柳树飞桥有客过。悟得沧浪清浊意,聊得一曲和高歌。”
由于季节性很强,金水河后改道出市区
但王知州描写的金水河还有另一属性——季节性很强。历史上有文献记载,金水河曾于1905年、1907年两次暴发洪水,京汉铁路被冲毁,大同路、铭功路—片汪洋。1939年连续降雨,河水暴涨,金水河洪水进入市区,平地水深数尺,繁华的商业区德化街、顺河街、铭功路积水及腰,市区军政机关、学校、工商企业均受影响。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于是公推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为治理金水河委员会主任委员,地方上由专员杨一峰任副主任委员,决定将金水河改道出市区。
金水河改道工程是1940年1月10日开工的,新河道从菜王(今大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附近)向北稍偏东挖起,至郑(州)广(武)公路折向正东,至燕庄附近白村与旧河道相连,全长5180米。河道开挖的土方全部堆到南岸,形成南堤,成为市区屏障。全部工程于5月12日竣工。
开挖金水河河道时,为保证市区安全、繁荣,只在河的南岸筑堤,北岸敞坦于地平线。国民党的这一做法,不仅荒唐,而且后患无穷,使南岸受益,北岸遭殃。金水河每次涨水(移河初数年河南大旱未涨大水),郑州北郊都是一片汪洋,农业绝收,村庄被围,农民叫苦连天。
建国后,郑州市政府也开始着手治理金水河。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有记载的治理22次。随着大郑州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完工,有望把借来的长江之水注进金水河。到那时,这条2000年来承载着诸多美丽传说和美好憧憬的河流,将是真正的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