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郑州故事沙龙
3  4  
PDF 版
豫剧将来路咋走 郑州是个风向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地区的戏曲表演可谓历史悠久,从新密市东汉打虎亭壁画墓中发现的《宴饮百戏图》中可以看出,墓主人席地而坐,七八名演员在做各种表演。可以说,它是我国戏曲的萌芽,对后世的戏曲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到了宋代,有了戏剧表演活动。从现存河南博物院1978年出土于荥阳市槐西村的杂剧石棺上可清楚地看到杂剧演出的情况。上刻“李义山杂剧”,是我国较早刻有杂剧表演的形象资料。金代,郑州地区已有乐楼和露天演出场所。

  建于元代的新密洪山庙,其内有两根盘龙石柱,上边刻有《窦娥冤》戏画,殿内梁架拱眼壁上,绘有28幅戏画,描绘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戏曲内容。这说明,早在元代,郑州地区的戏剧活动已趋于繁荣。

  明清之际,郑州地方戏曲蓬勃发展。从新密等地流传“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胡乱套”的俗语,可见清戏(弋阳腔)、二黄戏(汉调)、越调、梆子戏、木偶等剧种,在郑州广泛流行。此外,罗戏这一剧种,也曾流行于郑州的荥阳、巩义、新密、新郑等地。

  河南梆子戏是于明末清初在民歌、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吸引秦腔、昆曲、弋阳腔、汉调的声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