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郑州故事沙龙
3  4  
PDF 版
豫剧将来路咋走 郑州是个风向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豫剧将来路咋走 郑州是个风向标

中原网  日期: 2007-11-07  来源: 郑州晚报  
  自民国以来,郑州地区较为流行的剧种有河南梆子、越调、曲剧、京剧、木偶戏等,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是河南梆子、越调和曲子戏。

  20世纪20年代之后,郑州地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演员。1922年,密县的王金枝在郑州常年发戏院演出了《日月圆》,获得成功,她成为郑州地区第一个登上戏曲舞台的女演员。之后,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赵金红、汤兰香、刘福梅等女演员,相继在郑州的戏曲舞台上亮相。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青年演员迅速成材,引人注目。王希玲、虎美玲、刘伯玲、郭应先,当时被誉为郑州市豫剧舞台上的“三玲一先”。

  郑州市从1984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演员会演和自创剧目会演,使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崭露头角,如陈伯玲(小香玉)、路艳菊、韩秀峰、李松根、王伟、邵静霞、马刚良、任三印、刘杰、万珍兰、王香萍、张艳萍等。郑州市还专门建立了戏剧创作研究所、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而郑州市豫剧团演出的《风流才子》《老子·儿子·弦子》等,则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忆往昔 郑州戏曲发展有年头

  生,人称“河南梆子豫西调”。

  “郑州的老戏迷们,没有不知道‘十八兰’的,而豫剧的‘十八兰’,皆是出于周海水门下。”赵富海介绍说,“十八兰”是豫剧的骄傲,18位优伶的芳名,曾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豫剧票友如数家珍。

  赵富海采访崔兰田时得知,她跟随周海水学艺的地点,就在郑州杜岭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里。“十八兰”真正唱响是在1940年的汜水小关镇庙会上,当地有名的绅商牛师孔好看对台戏,就请了“三张”和周海水打擂台。“三张”根本不把周海水和太乙新班的一群小妞放在眼里,而周海水则作了充分准备,几出戏中的生、旦、净、丑均安排有“十八兰”,尤其是《桃花庵》《卖苗郎》等要功夫的悲剧中,要她们一人兼老生、青衣两角儿。这些演员,不论姓啥叫啥,均以“兰”字命名,即在名字中间加一个“兰”字,写成海报,广为张贴,此即“十八兰”的由来。结果,太乙新班三获全胜,“十八兰”名噪一时,周海水更是被捧成了“一代宗师”。

  观今朝 郑州戏曲蒸蒸日上

  清代末年,郑州地区从县城到乡镇,到处都有河南梆子班社活动,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巩县的提东剧团、密县的马王爷戏班、太乙班,荥阳的皂班,巩县的城隍庙戏班。为数众多的戏班,使郑州的戏曲活动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戏曲教育机构当时叫“科班”,也叫“窝班”,接收贫家子弟,聘请专职教师。如密县的八班科班、小皂班,登封的刘荥泰班等,特别是豫梆名艺人周海水为豫剧培养了不少人才。

  周海水虽是河南上蔡人,学唱戏却是在郑州的汜水、荥阳一带。光绪末年,周海水因聪明伶俐、器具清晰,初学丑角,后又嗓音高亢而改须生,逐渐驰名郑、汴。当时,郑州地区的剧团中,以荥阳的张国庆、贾峪的张小乾、密县的张福寿名气最大,加上周海水,被称为“三张一周”四大须

  看名人 周海水打造“十八兰”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梨园春”大赛上,金、银、铜三个大奖全由郑州选手获得。可见郑州豫剧人才较多。郑州的戏曲氛围特别好,这在很多大中城市很少见到,嘉宾们说郑州豫剧氛围比较好的地方有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文化宫、经三路的种子市场对面的小花园等。我们期待这些散落在公园街边的星星之火,能够尽快燎起郑州的豫剧之原。郑州是豫剧将来走向何方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晚报记者 苏瑜/文

  王梓 赵克/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