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说,科举制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当科举制在中国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达到顶峰时,一位西方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就是利马窦。他对中国的科举制着迷不已。他说:“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中国的哲学学位有三级,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则相当于博士。”
16世纪晚期,一位葡萄牙修道士在他的著作《伟大的中国》中,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内容和方法,这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1793年马嘎尔尼作为第一个英国使节访问中国时,在他列出的一长串考察清单中,就包含科举制。随后不久,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
刘海峰说,现在西方行政学教科书里一谈到公务员制度都承认是中国的发明。而且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西传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中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1904年夏天,一个叫刘春霖的年轻人非常兴奋,他幸运地被慈禧太后钦点为状元。但他万万没想到,他将成为一个时代结束的象征。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随后,慈禧发出上谕,要求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就这样戛然而止。
有人为此欢欣鼓舞,有人却黯然神伤。
在这1300多年中,科举共选拔出800多位状元、10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以上的举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李弘祺认为,科举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