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2日颁布、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赔偿法,出台时被誉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然而十余年过去了,回头看去,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法律,施行之路可谓步履艰难,暴露出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国家赔偿该确认的不确认、该赔的不赔、该执行的不执行,以至于赔偿案件之少、赔偿数额之低、获赔之困难,成为屡遭诟病之弊。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已经列入立法规划,有关方面正在加强调研,收集各方意见。
精神赔偿有望纳入补偿范围
行政法研究领域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应松年告诉记者,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只规定了采用“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精神慰藉方式,“如果进行金钱赔偿,则于法无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小军直言,国家赔偿法侧重于对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缺乏精神赔偿的内容,“处女嫖娼案”、“佘祥林案”触及了这个盲区。杨小军呼吁,将精神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法成为该法修改的当务之急。
提高赔偿标准,不再只是“补发工资”
国家赔偿标准过低,已成为国家赔偿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受害人意见最大的“焦点”。
关于国家赔偿标准和计算方式,现行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也就是说,一个无辜公民错坐一天牢,只能得到一个工作日的工资作为弥补,如此低得可怜的赔偿数额,使国家赔偿类似于“补发工资”。
有专家直言:“用低廉的违法成本能换来可能极为高昂的收益,而且这一违法成本并不必然支付,具有机会性,难怪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会对这种违法成本视而不见。”
“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只赔偿全国职工日平均工资;财产损失只计算直接损失,而不考虑可得利益损失,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精神损害赔偿。”应松年说,“这样的国家赔偿标准明显低于民事赔偿标准,无法起到补偿和抚慰受害人的作用。”据《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