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3  4  
PDF 版
对“江湖买卖”要除恶务尽
冷静看待1月CPI指数同比涨7.1%
“天价大米”为何只有咱买得起!
中国青年报 新闻要真实 宣传更要真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冷静看待1月CPI指数同比涨7.1%

中原网  日期: 2008-02-20  来源: 郑州晚报  
  热点话题

  □余丰慧

  据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新闻见今日A05版)。

  虽然1月份7.1%的CPI同比上涨指数比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7.5%低,还是引起了一些“恐慌”。之所以恐慌,是因为7.1%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比去年同期2.2%的物价水平高出4.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上通货膨胀的普遍标准,实际上已经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而情况如此严重,百姓的实际感觉却并没有如此严重呢?这需要具体分析。

  1月份CPI达到7.1%有其比较特殊的原因:今年春节正好在2月初,我国百姓过年购物往往是一个高潮,引起物价在春节前一个月出现上涨已经不足为奇。其次,今年又恰巧遇到我国南方雪灾、冰冻、低温灾害,直接导致公路、火车、航空出现问题,许多南方蔬菜、鲜果、水产品等运输困难,造成市场供给大大减少,使1月份消费品价格直线上涨。据笔者到市场观察,春节过后一些消费品价格已经开始回落,有些幅度还很大。

  针对1月份CPI达到7.1%的情况,我们注意到已经有声音呼吁央行尽快采取包括加息在内的货币调控手段。但是,笔者认为,鉴于以上分析的特殊原因,央行不能把1月份CPI指标作为出台货币手段的参考依据,更不能因1月份7.1%的物价水平而恐慌,乱了阵脚。正确的选择是,再观察一段时间,特别要密切关注2月份物价走势。如果2月份CPI指标依然在7%以上,或者回落幅度不大,那么,央行就要果断采取货币工具调控手段。当然,在选择货币工具手段上要“绞尽脑汁”。在目前国际经济出现减速,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减息情况下,中国央行应该慎用加息手段,而多使用央行票据等数量工具。当然,继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手段也是一个选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