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中小学教材近期成了一个香饽饽,继“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生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教材”、“民俗乡土进教材”、“专利知识进教材”等消息之后,最近,周易成为新的讨论中心。(新闻见27日《华商报》)
人们之所以对“××进中小学教材”如此重视,一是因为能进中小学教材,说明政府的承认、肯定和重视;二是能进入中小学教材,就等于是“××教育,从娃娃抓起”,可以让其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发扬和光大。但也正因为如此,对进入中小学教材的某个领域的文化和知识,才要更加慎重和小心,不能为了进中小学教材而不顾一切。
《周易》到底是什么?在绝大多数非研究者的眼里,它就是一本关于阴阳八卦、算命预测的书,属于“古代巫术”的范畴。这样的知识怎么能够入选中小学教材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和偏见。阴阳八卦和算命预测只是周易理论系统的一部分,实际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保持着矛盾和阴阳的平衡,蕴涵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也正因此,才让很多人对其如痴如醉,周易的研究者也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大学亦开设有周易研究课程。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周易不能入选中小学教材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它宣扬的理论知识,而是另有原因。
什么原因呢?也许周易研究者的观点更能说明问题。易学界知名人士李顺祥就从实践角度出发,认为周易进入义务教育教材为时过早、不太现实,而且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原因就是周易内容太过丰富繁杂,理论知识太过晦涩难懂,别说是中小学生,就是很多大学生,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样的传统文化,显然超过了中小学生们的消化能力,硬要他们吃下去,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引起不良反应。所以,周易教育,至少从目前来看,还不具备“从娃娃抓起”的条件。如果真要让其进入中小学生们的视野,还需要有关专家把其通俗化、简单化,剔除里面那些关于封建迷信的东西,保留其中的哲学道理和科学思辨精神。
对周易文化,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肯定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更要谨慎对待,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