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基本都是假的,跟面具差不多,有时候又形似遮羞布或者耻辱挡箭牌,但不要面子跟不要脸天差地别。
分析一下国人爱面子的历史,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要面子不要命,为面子宁可牺牲一切利益,不要脸时代的来临。某个日本学者分析认为,爱面子是种自卑心理在作祟。矮子忌说矮,丑人讳言丑。几乎所有人都因为认为自身有难以弥补的缺陷,感到万分沮丧,拼命要弥补过来。
要面子不要命的队伍,在历史上排得浩浩荡荡。不食“嗟来之食”的那位老哥,是出名最早的一个。眼看要饿死了,自己也没能力搞点饭吃,别人给他碗饭,只是语调高了点,表达方式欠缺委婉,就说人家不尊重,没给他面子,坚辞不受,直到冻饿而死。著名影星阮玲玉,也是为面子而死的一位,几个无聊小报记者的炒作,自己就觉得身败名裂,无颜苟存于世了。如果今天的明星大腕都如此有骨气的话,估计黄泉路上就热闹了。
国人都注重一件事:面子上要过得去。为了面子吃点哑巴亏,那也是很值的。而一旦觉得自己丢了面子,就拼命要找补回来。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谈面子的文章里说到,洋人到晚清地方政府去闹事,官员们孙子一般奉承着,但会谈结束,一定从偏门送客,意即不给你走正门,就是不给你脸,这也算两不欠了。中国人要面子,大家就送给你“脸面”,但对不起,实际利益我要拿去。
丢面子与出风头是对孪生兄弟。今天的人们在两者间很苦恼地彷徨着。脱颖而出何其风光,但露头后,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足就可能也展露无遗,那是会被嘲笑的。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站在人群当中,老老实实当个看客,在舌尖时刻准备着“倒彩”送给想脱颖而出的人。记得有人说过,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脸皮要够厚,要忍受住丢面子的打击。
鼓励不怕丢面子,并非鼓励“不要脸”。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不要脸”。并且也有人提出一个定律:不要脸的人最容易出名。看看那些前仆后继的网络红人们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无耻之徒,在一片骂声中声名鹊起,得名——当然是臭名,得利一时。终不过是群供人指点的跳梁小丑而已。
过于浮华的面子可以不太顾及,那会是生命的绊脚石。但生而为人,我们不能“不要脸”。一时没面子,照样可堂堂正正站立,没了脸,那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