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就有点不可思议,干吗光给钱就买不了一根油条,还非得搭上一两粮票,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
□杨建
1955年中国开始进入“票证经济”时代,长达40年之久。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票证影响百姓生活的种种状态,使我有所感慨。
我记忆中儿时早晨上学,父母常常在来不及做饭时,给我们兄妹几人每人一角钱、一两粮票,途中到市直机关粮店早餐部购买当时6分钱一根、外加一两粮票的油条。那时就有点不可思议,干吗光给钱就买不了一根油条,还非得搭上一两粮票,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
在众多藏品中,我感觉最有纪念意义的有两件:一件是国内挂号邮件收据。这是一张寄自新疆乌鲁木齐1976年1月6日60斤粮票的凭据。它是当时在部队服役的父母不定期寄给远在郑州的姥姥、姥爷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显示出父母的孝道及粮票的重要性。
另一件是姥姥用过的一块用工业券购买的上海牌手表。姥姥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辛辛苦苦为党工作了一辈子,最后留给我的这件“无价珍宝”将伴我一生。这一点说明了当时的大件商品包括手表、自行车等,都需有工业券才能购买到,票证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随着体制的转变,商品日益丰富,各种票证已从大众眼中消失,我们再也看不到市民为领取票证而排长队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人们月月为那定额定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忧心忡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