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了将近20年,其中包罗了画谱、棋谱、乐谱、天文学、佛学、历史、医疗以及占卜等种类,而这些包括各种印刷版本,木刻版、石印版、珂罗版、铜板、铜活字印刷等。”范振河先生介绍着还不忘打开一本本古籍给我们欣赏。“这本是清光绪的《十竹齐书画谱》,就是用珂罗版印刷的,还是五色的。”范先生翻到彩色的那一页,一朵兰花引入眼底,红花绿叶,在所有的乳白色、黄色的纸张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所有古籍中,唯一的一本珂罗版的,珂罗版就是用玻璃版印刷,能收藏到一本,就算是很难得了。”
16载春秋 埋首古籍忘苦忧
范先生1992年开始收藏古籍,他第一份收藏到的古籍,是一套完整的《康熙字典》,装了整整一箱子。那时收藏途径很有限,范先生到处询问哪里出售古书籍,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范先生快要失去信心,有人愿意出售一箱《康熙字典》,这便成为进驻范先生书房的第一套古籍,从此范先生信心大增,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历程。
收藏除了感兴趣、挖时间、攒金钱,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学习相关知识,在我们踏进范先生陈列收藏的这间书房时,他还在网上查找着《程氏墨苑》的相关资料,将网页上古籍的扉页图片和自己的古籍参照对比,手边还打开着一本《古书版本鉴定》。范先生顺手拿出几本平时学习用的书,都已经翻得破旧了,从1992年初入收藏古籍善本这道门槛,16年来,范先生十年如一日地吸取着跟古书籍有关的一切知识,无论是自己买书、网上查资料、去图书馆找专家询问,还是和藏友交流新的,都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范先生刚开始常去请教郑州图书馆的张老先生,使他在入门的路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千金买书 为古籍三顾茅庐
在16年中,有些事让范先生感受良多,书籍有的虽只是一片片的纸张,却价值万金。别看一本本残破的旧纸张,有时一本书的购买价高达上万甚至十几万。在千禧年之前,上万块钱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还是很大一笔数字。“家里人反对,免不了要偷偷摸摸的。”范先生自嘲地笑笑,没有钱,最后不得不去偷偷摸摸地借朋友的钱去买,这给当时范先生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范先生为藏古籍,经常到各地游历,听说禹州一位老人家收藏古籍,便马不停蹄地跑去看,相中了一套嘉庆年间的《释迦如来》,这本是早先王府人家求神拜佛许愿后,出资印的宣传佛学之书,但老先生不肯相让。范先生隔三差五就打电话去询问,三顾茅庐去禹州拜访,老先生最终被范先生的诚意感动,愿意相让。
换书修书 传乘文化为流传
范先生平时还收藏字画、钱币以及邮票,不过大多都是为了可以跟其他收藏家以物换物,换取古书籍,各取所需,增加收藏途径。藏家都希望自己的系列收藏能历经各个朝代,遍及各个版本,范先生也不例外,可还是留有遗憾,就是早年去拉萨没有淘到一本藏文的经书。
纸张的收集和保存相对难度较高,潮湿、虫蛀都会给纸张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范先生一直担心的事情。许多书籍在搜罗来的时候,只是一张张散乱的纸张,回来后,范先生找到专门修复古书的专家加以修复,“修旧如旧”,虽然有些字迹残缺,但是仍然希望能够将其最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不仅仅是书籍,也是中国百年的文化传承,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少,希望子孙后代能够通过这些书籍,了解到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范先生感叹到,他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能珍惜这些古籍,将其视为珍宝 ,流传后世。温婧 张俊/文 晚报记者 赵楠/图
顺治年间的《三国演义》、明末木刻印版本的《周礼注疏》、咸丰年间的《封神演义》、道光年间的《算法统宗》、明代万历年间的《程氏墨苑》……看着层层叠叠的古书籍,好似时光倒转,回到了百年前那个遥不可及的年代。
民间收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