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汶川震痛
痛出一个新中国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江南都市报
地震改变中国
也改变世界
发生在中国西南的举世一震,不但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改变了无数同胞的人生轨迹,也在悄然改变中国,以致影响这个世界。综观这些天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标题,应该说绝大部分还是正面的视觉:“震后中国政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信息开放是救灾最佳武器”、“震灾是对中国进步的考验”、“泱泱大国地震信息透明令人赞叹”、“中国男子努力给妻子死后尊严”、“政府改进,人民自主,中国的希望”……虽然有不同声音,但已非主流。
长江商报
应鼓励对灾区
一对一捐赠
四川大地震牵动亿万人的心。充满爱心的捐赠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目前,捐款主要通过红十字会和各种慈善基金进入灾区。从原则上来说,政府开展的各种援助活动,应当动用政府预算;而民间自发的捐赠,应该通过民间组织包括红十字会直接送到灾区群众手中。遍布大街小巷的筹集善款活动,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当然,也需要足够的监督和管理,让人们看到和确信自己付出的爱心,传达给了灾区居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各界通过直接救助的方式,把自己的善款直接发放到灾区居民手中,尽可能减少因为误解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新京报
每一笔善款的使用
都应公开透明
必须要承认,许多慈善组织为这次赈灾积极行动,特别是一些一线工作人员,其行为令人感动之处举不胜举。但也要看到,公众的慈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捐钱捐物这样一个肤浅的层次了,他们希望实现直接的、有效的、规范的慈善捐助。公众对捐款的关注程度提高,对公益组织的要求更高,其实非常正常。慈善组织人员的贡献也不应被体制上的缺陷所抵消,而这一切都需要制度的进步。我想,当捐款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的时候,规范运作的慈善组织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