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
读者来信
随着高考发布分数日期的临近,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在麦可思公司(MyCOS)新近完成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结果显示,我国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是供大于求,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在10个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新闻见6月23日《中国青年报》)热门专业过热,导致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相信对正在忙着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而言,是一记棒喝的警醒。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这句话,对考生填报志愿而言,同样适用。有过大学求学经验的人都知道,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之间,总会存在理想偏离现实的情况。相信不少人参加工作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一个契合自己兴趣、又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有时候甚至比考上虽然是名牌大学但却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更重要。
因为对自身兴趣方向和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考生而言,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刚入校门的新生,因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往往错失调换专业良机;况且,很多高校都有原则上不能调换专业的规定。如此一来,对绝大部分人而言,高校的专业录取,便是其选择事业方向的开始。
一本信息有限的《报考指南》,注定难于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帮助考生做好专业选择,除去高校要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上,更要契合市场需求、适时做出调整外,基于信息有效传达上的信息平台的构建,以及专业性较强的考生兴趣检验(比如潜能测试)等,都有必要适时设置和采用,为考生报考时提供参考。因为,对高校专业的不了解,以及对自身兴趣的不确定,都是导致考生报考专业时,盲从家长指令和老师建议、草率决定的原因。
大学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招生时往往在吸引考生方面做足了功课,而在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方面,却显得兴趣不大。所以,专业设置信息源的给出和传达,高校在做招生宣传时,自当详细给出。与此同时,依托“职业兴趣理论和个性理论”基础上的、高可信度的潜能测试等兴趣测试,也有半公益性推广和普及的必要。这样的测试,可由专门机构联合学校在考试后、报考前进行。凡此种种,帮助考生做好专业选择,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我们期待着有关方面的积极作为——让考生在报考时少些前途何处的迷茫,值得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