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球乒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张之和宋世雄解说第26届世乒赛

  1948年,12岁的巴自强在郑州市一家糕点酱菜园做学徒。一天,他去郑州市一中打包厂送货时,正巧碰到厂子里的几个高级职员围在一起玩一种游戏:只见桌子两端的两个人手里各拿一块木板,在木板的击打下,一个白色的小球发出悦耳的乒乓声,惊醒了看得愣神的巴自强——他蓦地意识到,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乒乓球了。

  那个年代,乒乓球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运动”

  1948年

  乒乓球20世纪20年代传入郑州,首先在郑州基督教青年会(地址在现二七区人民政府)开展起来。1934年,郑州基督教青年会把经常参加乒乓球运动的职工、学生按技术水平组成青年会乒乓球一队和二队,时称青一队、青二队,这是郑州最早的乒乓球队。之后,郑州又出现了陇海队、义联队、郑联队等近十个大大小小的乒乓球队。其中,在乒乓球界声名鹊起的是青一队,他们不但打败了开封乒乓球冠军队大北乒乓球队,还在拥有上海队队员付积义等强手的孝义兵工厂队、焦作电厂队来郑访问比赛时,保持全胜。

  但这些,与巴自强和大多数郑州人都没什么关系,乒乓球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运动”,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近。“以前只是听说过,也没什么感觉,可亲眼看见有人玩之后,心里便痒痒的。”巴自强回去后,自己找了块三合板想做一个球拍,因为没有经验,他又是锯又是刻,球拍总算成形了,虽然不甚精致,但他满心欢喜。他又用省吃俭用的钱从街上买回一个乒乓球,然后把做糕点的大案板顶着墙壁,开始了一个人的游戏。

  上世纪70年代末,孙梅英辅导乒乓球训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