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球乒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1970年郑州市女子乒乓球队合影,右二是葛新爱

  1949年

  乒乓球开始在郑州流传

  1949年10月,郑州市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设乒乓球为比赛项目,男子团体冠军、亚军分别由郑州铁路局和圣德中学夺得,比赛也开始分老年、成年、青少年、儿童;职工、农民等组别,乒乓球从此开始在郑州不同群体中流传。

  1951年年底到1952年年初,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团市委在大同路成立了青年俱乐部,巴自强再也不用一个人玩球了,每天晚上他都会去俱乐部打球。再后来,二七路第27中学也有了个乒乓球俱乐部,至1953年二七纪念堂建成,郑州打乒乓球的人越来越多了。

  “二七纪念堂工人俱乐部的比赛吸引了很多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那时俱乐部里一流的球手大致有七八个,李怀鑫、王承福(王保军的父亲)、顾少康、马双印、闵玉璞、苗茹桂……”巴自强如数家珍,唯独没说自己,其实,当年的他也是俱乐部里数一数二的高手。

  1955年,巴自强当兵去了山东,一待就是3年。全军区的乒乓球比赛中,他总得冠军。巴自强有留在部队的机会,可他还是坚持要回来,因为这个在球场上掀起过风云的人物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和我一起在二七纪念堂工人俱乐部打球的球友进了球队,一年多后,有一个竟然打进了河南省前三名。我当时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基础比他还好,于是下定决心要复员,回来打球。排长、连长、营长轮流找我谈话挽留我,我都没改变主意。”

  1959年年初,包括巴自强在内的8男2女共10人成立了郑州市代表队。“当时虽然经济条件普遍不好,但我们队员的待遇相当不错,每月生活费45元,住的是福寿街旅店,吃饭在大同饭店,训练在二七纪念堂”。

  队员们刻苦训练,期待着比赛,可一年后球队解散了。“我回到原单位郑州市食品总厂负责行政工作,那时篮球热在郑州渐入高潮,各单位都成立了篮球队,我们单位我负责组队,很快我也喜欢上了篮球。”从此他很少再打乒乓球,直到退休。

  “因为工作忙长年不活动,我的体重从中年时的130公斤上升到180公斤,肚子肥得洗脚时手都够不到脚。于是退休后我又开始打乒乓球,每次打20局以上,这样的运动量刚刚好。”巴自强总结道,“乒乓球就是有这样的优势,可强可弱,可急可缓,运动量可大可小。现在我的体重保持在150公斤左右。”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3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