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唱和肢体语言展示独特魅力,同来演出的叙利亚舞蹈团都被吸引来了
9月28日晚在郑州艺术宫,此次来到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的日本大江户助六太鼓乐团向700多名郑州市民表演了具有日本传统风格的精彩舞台艺术。因为此场也是日本太鼓乐团最后一晚的表演,前来观看此场表演的市民特别多。另外叙利亚茱莉亚娜舞蹈团的演员们还专程来到郑州艺术宫观看表演。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强烈的节奏感和太鼓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观众。晚报记者 李萌
合唱和肢体语言展现太鼓魅力
在当晚的表演中,共有《神轿》《春雷》《白梅》《狂欢节》《神的繁华》《二枚目》《四段打》《武士》《獠牙》《荒野》《萨姆萨拉》《雷门》12个章节,表演者用太鼓和三味线音乐演奏着轻快的旋律,展现了日本古典文化的精华之处。
在现场,鼓手还用合唱的形式结合肢体语言表现着太鼓的独特魅力。“这是日本大江户助六太鼓乐团第二场表演了,也是最后一场,很多市民都慕名前来观看。”负责此次表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节目安排,这是该乐团最后一次表演,所以现场700个座位座无虚席。“太精彩了,亚艺节让我们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么精彩的日本古典艺术。”市民赵新告诉记者。
【艺无止境】
借亚艺节向同行学习
在当晚的演出中,叙利亚茱莉亚娜舞蹈团的15名演员也来到现场,观看此次日本大江户助六太鼓乐团的表演。“我们都是参加这次亚艺节的表演团,也是此次参加在河南的表演的,在这里看到了日本演出团的表演,大家也有机会相互学习。”茱莉亚娜舞蹈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日本的表演很精彩,很有日本传统的味道。”
据悉,在亚艺节期间,各国艺术团都在各个亚艺节节目表演场所相互观看不同国家的表演,相互进行交流和学习。
【马上充电】
助六太鼓的起源
在欣赏此场表演时,很多市民都想太鼓作为日本的古典乐器,猜测乐团也是历史悠久的乐团了,然而不是,日本大江户助六太鼓乐团可是一个现代派。
在日本战后国家复兴初期,夏天唯一的娱乐就是梦兰盆节的舞蹈。1956年,出生成长于东京的小林正道开始在梦兰盆节的舞蹈中担任日本太鼓的演奏手登台演出,当时他只有12岁。后来,小林将历届优胜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拜杵屋佐三造氏为师,研习太鼓艺术,并发明了将三味线音乐融入太鼓中的“新音太鼓”。作为“大江户助六会”的成员,他们成立了东京最初的太鼓组合“助六太鼓”。助六太鼓团成立至今,经常在日本和世界各地巡游,受到普遍关注,现在仍然作为一个著名团体活跃在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