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获得国家赔偿的门槛降一降
9月14日前生产的奶制品全部下架
深化医改别忘先解决看病贵
新闻晨报
谨防伸向农地改革的利益之手
上海商报
购房补贴最后又流到开发商那里
广州日报
国家破产不过是黑色幽默
珠江晚报
能否公开于幼军撤职的详细信息
f1015blth
1009ark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9月14日前生产的奶制品全部下架
应及时告知紧急下架的缘由食品行业还有哪些“潜规则”
9月14日以前的产品都得下架。晚报记者 王梓 图

10月11日,国家六部门下发下架紧急通知,要求各超市、商店、城镇和农村零售摊点等销售者,必须将所有9月14日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无论什么品牌、批次,立即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就地封存,由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批批检验。经检验符合限量值规定的,须在单体产品包装上加贴“经检验符合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的标志,才能重新上架销售。(新闻见今日本报A10版)

严究问责才能让奶品度过冰川期

□周明华

笔者注意到,国家六部门这次使用的是“必须”“立即”“全部”“封存”等词语,这足见国家部委于此的究责态度已空前坚决。

于此节骨眼,乳品行业自救的每一个动作,即便看起来柔弱而激不起大波澜,但终究比被动自蹈死地而智慧得多;而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应切实充满危机感,立即行动,“盯”住产品生产整个过程不放。

所以,在百姓不知该放心吃什么的今天,在奶粉和液态奶的市场信任度剧烈下跌的形势下,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启动食品安全专门立法程序,争取首先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去扎紧篱笆。毫不手软地严究问责这起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所有责任人,整合公共监管力量,荡涤食品生产与监管环节上的疲软作风,从而让中国奶品尽快度过冰川期。

应及时告知紧急下架的缘由

□陈霞

六部门此时的这项十万火急的行动,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很容易让人对国内各大品牌奶粉液态奶的安全再次增加“不放心感”。但是,长期留意新闻的人会发现,10月11日六部门下发的这道“下架紧急通知”,只不过是一项常规性通知或者动作,因为在10月8日国家公布了我国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由于这个限量值是新的。

然而,从国内14日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来看,以上这个简单原因有关部门没有给予任何说明或者解释,而新闻媒体是根据事实进行报道,主管部门不给予解释或者说明,媒体自然只能就事论事地报道,不能编造以上“原因”。问题也就在这里,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地通过媒体等予以解释9月14日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立即全部下架的原因,就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会。要知道,这是一个快节奏社会,不是所有人天天都有充足时间去阅读新闻,并将前后的新闻加以“关联性地通盘思考”,主管部门不解释,读者自然就容易孤立地看待和思考六部门的又一次“紧急行动”。

食品行业还有哪些“潜规则”

□王寿斌

商务部等六部门要求全面清理检查所有厂家9月14日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这是件难得的好事,充分体现了国家政府部门对老百姓生命的重视和尊重。然而,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奶制品行业的深度担忧,但从中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大家对我国食品行业“潜规则”的无比担忧。

在2008年重庆消费安全放心城市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兼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披露了社会上早就存在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许多企业家不敢吃自己生产的东西(重庆晚报,9月25日)。 这就是食品行业的“潜规则”。

回顾最近几年国内媒体陆续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忘记苏丹红、瘦肉精等带给我们的危害和恐惧。千奇百怪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人们禁人住要问:究竟还有哪些食品存在行业“潜规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