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连惠老人今年92岁,是一位离休的高级工程师,相比之下,他的老年生活还是幸福的,老人每个月退休金4000元,衣食无忧,身体也算硬朗。尽管22年前他的小儿子就去世了,但已改嫁的小儿媳却天天来给他做饭、送饭。在郑州居住的孙子孙女家中也给他留有房间……但是,当和记者谈起他老年生活的打算时,他还是说出了一个藏在心底很长时间的想法:想搬到养老院去住,一是可以不给小辈们添负担,二是可以有伴儿聊天解闷。
晚报记者 熊堰秋/文 王梓/图
离休前是高级工程师,身体还不错
见到肖连惠老人是在他孙女的家里,那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3楼,还有电梯,很方便老年人上下楼。
肖老是一个人在家的,他解释说,孙女夫妇俩都上班去了,重外孙也上学去了。他一个人在家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主要是看养生保健类的书。
“我今年92岁了,老伴2001年过世了,她活了80岁。”面前的肖老表情淡定,思维清晰,耳不背,胳膊腿脚也还灵便,很难让人相信他已有92岁的高龄。
据肖老说,他是1935年参加工作的,是高级工程师,在铁路部门工作到1984年离休。离休后,还在河南省离退休工作者协会工作过一段时间,主要是当时不适应一下子闲下来的日子,想为社会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自己也有房子,在汝河小区,以前我经常住在那里,最近一两年,我在孙女这边待的时间长一些,孙女家有我一间单独的房间,没事的时候,我还可以给12岁的重外孙辅导辅导功课,偶尔也回到汝河小区住一阵子。”
肖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68岁,也是一位退休老人了,身体不太好,居住在濮阳。小儿子1987年过世,有一子一女都在郑州。目前,老人主要跟孙女和孙子生活。孙女家住健康路,孙子家在碧波园附近,“三个点之间坐公交车都很方便。”肖连惠说,自己能乘坐公交车,不需要别人扶送。
改嫁儿媳天天来做午饭,孙子女经常照料他生活
“肖老有个儿媳妇很孝顺,经常来汝河小区给他送午饭做饭。”和肖连惠同住一幢楼的邻居告诉记者。
记者就此向肖连惠求证,肖老笑了,他说,小儿媳名叫刘润英,22年前小儿子去世,她就拉扯着一儿一女生活。后来又改嫁了一户人家,这家人也很不错。
“刘润英和孙子一家人住在碧波园附近,我一个人在汝河小区住的时候,怕我有啥意外,她每天都坐车到汝河小区,一方面来看看,另一方面把做好的午饭送给我。”肖老说,午饭一般送得多,吃不完,晚上热热就可以了,早饭就喝些牛奶,吃些面包。
上午10时30分,记者正和肖老聊着天,传来钥匙开门的声音。“这是我儿媳妇来做中午饭了。”老人刚说完,门开了,一男一女走了进来。肖老对记者介绍说,这就是小儿媳刘润英和她后来又嫁的人,经常是两个人一起来,男的可以帮着打个下手。
寒暄了两句后,刘润英拎着刚买的菜,换上拖鞋,和老伴径直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厨房里传来洗菜的声音。
过了一会,刘润英走出厨房,对记者说:“老人如果在汝河小区,我就会在家里做好饭菜送过去。老人要是待在俺闺女家,我就到闺女家来做中午饭,闺女一家下班也能吃上饭。老人住这儿,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晚上有孙女一家人陪着,还有人给他打好洗脚水。要是他一个人待在汝河小区,我总是放心不下。”
每月4000元退休金,常贴补小辈家用
“儿孙都挺孝顺的,但都有些家庭负担。”肖连惠向记者透露,他每月的退休金有4000元,医药费实报实销,经济状况很宽裕。他经常将自己的退休金贴补给儿子和孙子孙女一些。“儿子、儿媳、孙子和孙女都挺孝顺的,作为老人挣再多的钱自己能花多少?不贴补给小的,还能贴补给谁呢?”
说到这,刘润英插了句话:“即使老人没有这么多的退休金,儿孙们该怎么照顾还怎么照顾。儿孙们不富裕,大不了吃得差一点。”
刘润英告诉记者,她和老人的孙子住在一起,除了给老人做午饭,她还要照料一个4岁的小孙女。有时候,她感觉两头忙不过来,就先尽着照顾老人,让儿子自己照顾4岁的孩子。
“文革时期,我被下放,白天参加劳动改造,晚上还得接受批斗。因为这,落下了腰椎病。”肖连惠说,除了腰椎有病,他心脏也不好,心律不齐。所以,像其他老年人一样,他经常靠服药来控制病情。
不愿给小辈添负担,想去住养老院
不缺钱花,小辈们都很孝顺,这种日子对许多老年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然而,知识分子出身的肖连惠,还是觉得这种日子有些孤寂。
看见老人的桌子上有一本书,记者随手拿起这本《心兵法》翻了翻,里面介绍的有“决策心兵法、健康心兵法、创业心兵法”等内容。
“我平时看书很多,内容也很杂,但主要是健康养生方面的,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医方面的书。”老人说他退休后,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买了不少书回家,主要靠读书来打发日常生活。
“我不喜欢打牌,也不会打麻将。”肖老说,有时,他会坐公交车到原来的同事家里坐坐,和志趣相投的老年人聊聊天,交流交流思想。
采访临结束时,记者询问肖老对今后的老年生活有啥想法。老人说:“我家里订的有郑州晚报,报纸上说,去年下半年,郑州最大的养老院在长江路开建,名叫‘爱馨阳光城’,那里的档次比较高,还开办有‘中国老年大学’,可容纳1万名老人。我觉得那是政府部门对老年的一种关心和爱护,我希望能搬到那里去住。一是可以减轻小辈们的负担,让他们安心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二是那里老人多,可以与文化层次相同的老年人交流聊天。”
听到老人的想法,对老人十分孝顺的小儿媳再次插话:“听老人这样说,我这个当小辈的感到脸红。以前老人偶尔也说起过这种想法,但我们都没有太当真。因为小辈们想的是家里的老人要是搬到养老院去住,会让人笑话,会让人认为我和孩子对老人不够孝顺。不过,社会观念在转变,我和孩子们也会尊重老人的想法和选择,就像现在,老人可以选择自己住汝河小区,也可以和孙女住一起。但不管他在哪里,我就是再忙,也会去看望他,力所能及地尽一份孝心。”
[ 记者手记 ]
同龄人情趣相投也许比吃住更重要
实话实说,写空巢老人的报道时,我心里始终忐忑不安,生怕由于表述不当,伤害了一些儿孙的孝心,影响人家家庭和睦。
譬如肖连惠老人的家人,我觉得作为一个改嫁多年的儿媳妇,坚持每天给老人做午饭,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老人的孙子孙女,虽然没见过,但和他们通过电话,可以感觉到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和满腔的热爱。把他们的长辈作为空巢老人的代表来写,会不会伤害到他们难得的一腔孝顺之情?
赵本山和宋丹丹在小品《钟点工》里,演绎了一类老年人空虚寂寞的心态:儿子把父亲接到城里享福,可父亲住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屋子里老是闷闷不乐,儿子花钱请家政钟点工,专门陪父亲聊天解闷儿。宋丹丹借小品人物之口,称这类与子女住在一起、子女一上班就一个人不知该干啥的老年人为“屋里憋屈型”。“屋里憋屈型”也是一种常见的空巢老人表现形态。
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子女都别上班,抽出时间在家里陪伴老人。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有吃有喝有子女照顾的老人都不该感到孤独和寂寞。
孝顺的小辈,丰厚的退休金,无论从哪项物质指标来衡量,肖连惠老人都符合幸福晚年的特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不愿和家属院的那些老年人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无法和志趣相投的老人交流聊天,大概也属于“屋里憋屈型吧”,这也许是知识分子晚年生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态。肖连惠老人的生活也代表了一类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希望人们借此了解更多的老年人,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寂寞的情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