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3版:征文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当旅游结缘晚报
一个甲子的情缘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一个甲子的情缘

自从订了《郑州晚报》之后,每天我都能够在远离郑州的家乡杞县看到《郑州晚报》,就是这份四开四版的报纸,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

□徐田州

我和《郑州晚报》算得上“孩提之交”了。12岁那年,我在郑州北郊关虎屯小学上学,食宿在家兄工作单位——郑州林场。场部办公室报架上的三级党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和《郑州日报》,成了我主要的课外读物。那个时候的《郑州日报》就是《郑州晚报》的前身。

经常读书看报,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1955年我在郑州十四中读初一的时候,每周的作文在老师批改后,总是被作为“示范”念给全班同学听。那时候,全市电影院都在放映《董存瑞》,我看后写了篇观后感,寄给《郑州日报》,竟给登了出来,虽然那是一篇不足千字的“豆腐块”,却成了我的处女作。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以“支援农村第一线”的名义,从本市一家国有工厂下放到家乡杞县农村。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农村艰苦的物质生活固然难熬,但离开了《郑州日报》,我的精神文化生活陷于极度空虚,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为此,我写信告诉郑州的亲友,让他们把看过的《郑州日报》保存好,攒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让人捎回或我去郑州把报纸拿回老家,然后一张一张地阅读。

1963年听说《郑州日报》更名为《郑州晚报》,得知它的内容,除时政新闻报道外,又丰富了不少,更具知识性、趣味性。我算了一下,去郑州拿报,一次往返路费需要6元多,差不多可订一季度的《郑州晚报》,我决定在当地邮局订上一份。

说一句现在年轻人不可思议的话,当时我所在的农村,差不多每年都是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哪有钱花在订报纸上?为了订报,我便产生了先卖一部分口粮订一份《郑州晚报》的念头。一天大早,我装好了50多斤红薯片,肩背着去公社所在地赶集。这里有一条胡同是偷买偷卖的“黑市”,“黑市”上可将粮棉及其他物资卖个高出国家统销的价钱。所以来这里交易的人,被称为“投机倒把”分子,因此我提心吊胆地蹲在路边也不敢抬头,不大一会儿便有买主到我跟前,他挤挤眼儿,暗示我到另一个地方去,在另一条狭小的胡同里,我们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自称是市管会的人把我们抓了个“现行”。买主是个“老玩家”,见状背起红薯片拔腿就跑。而我,由于行动迟缓,被连推带搡地抓去送到“市管会”。他们要没收我“投机倒把”所得的五六块钱。我就苦苦哀求,解释说我是为了订份《郑州晚报》才卖了自家口粮。我的诉求,感动了那个戴眼镜的头头,他狠狠地使了个眼色说:“订《郑州晚报》还不到邮电所去。”

自从订了《郑州晚报》之后,每天我都能够在远离郑州的家乡杞县看到它,就是这份四开四版的报纸,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使我在三年自然灾害那饥肠辘辘、饥饿难熬的日子,以顽强的精神生活了下来,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又回到了郑州原来工作的工厂。单位宣传部门见我喜欢读书看报,推荐我搞宣传报道,我先后被市广播电台、《郑州工人报》聘为特约记者,还经常给《郑州晚报》写稿,成了它的热心读者和通讯员。

近几年来,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省会多家报纸竞相征订,尽管不少报纸为了卖点,搞得花里胡哨,但我仍然首选《郑州晚报》。因为《郑州晚报》给予我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一个甲子的交往,一个甲子的情缘,已逾花甲之年的我和郑州晚报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常对身边同志开玩笑说:“啥时《郑州晚报》评选模范读者,我会自荐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