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8版:征文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珍藏心中的记忆
相识,源于一次抄袭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相识,源于一次抄袭

我整理物品时,发现从家回来带的裹着食品的一张报纸上,居然有我需要的资料,那文章观点新颖,写得有理有据,让我眼前一亮。

从2002年7月开始,我按规定已经享有一定的探亲假,于是经常往返于驻漯某部和东北老家。每次探亲之前,除了携带足量的食品和饮料,为了打发二十几个小时的旅程,精神食粮是少不得的。在郑州转车时,看见一些杂志和报纸,也都一股脑儿买下来,塞进包里,看完后再扔掉。

2004年,我已经从部队基层调到机关工作,休假归来,正赶上部队进行一次大型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了配合教育,军区机关下发了文件,军区一本杂志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征文板块。

对于征文,机关领导非常重视,要求所有人都要写。也是凑巧,我整理物品时,发现从家回来带的裹着食品的一张报纸上,居然有我需要的资料,那文章观点新颖,写得有理有据,让我眼前一亮。为了省事,我把那观点改头换面,加了些前言后缀,枝枝叶叶一丰富,还真像那么回事。征文完成以后,为了消灭“罪证”,我把报纸团了团,扔到垃圾篓里。

隔了一天,宣传部门的干事找到我,说把我的文章从军网传过去后,军区的编辑看了非常满意,即将排在下期杂志上。当时我面红耳赤:这要让人知道了,全军区的战友都得看不起我。因为偷懒,头天的垃圾没倒掉,我又找到了那张报纸,特意看了看版面上沿,才知道那是一份《郑州晚报》。

也是我的信心使然,我就不信凭我自己的实力,写不出那样的文章。那段时间,只要闲下来,我就坐在电脑旁敲敲打打,为了支持我这个小士官,那些戴着星的干事们,不再和我抢电脑用。后来,我还真就写出几篇像模像样的文章,不过在发给编辑们后,都无一幸免地被“毙”了。

在那本登着我大作的、飘着墨香的杂志到我手里的前一天,我被宣传部门要走了。领导说“这兵有才,还肯用功,是个搞新闻报道的材料”。

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了和新闻报道的不解之缘。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在琢磨着写什么、怎么写,战友们说我着了魔,其实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无数次的演习、抗洪、施工等大小型活动中,我挎着相机,带着采访本四处奔走,夜晚在灯下码字。繁忙而充实的日子里,很累,可是当自己的稿子发表在军地各类报刊上,一切劳累和不如意尽数消失了。

在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一些报社和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人民日报一位年逾五十的摄影记者,为抢拍一个镜头,鞋也不脱就冒雨跳到膝深的沼泥中,新闻人的精神尤其让我感动。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一些稿件也上了省报、电视台。

退伍那年,我带着几年来的成绩——一本厚厚的剪报本,成功地应聘到郑州一家企业做企宣工作。

参加工作这两年,我没有忘记把码字这一爱好坚持下去,渐渐还涉及文学创作,每一次进步,都是对我自己最好的鼓励。

在公司为我订阅的几份报纸中,我把《郑州晚报》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些好的版面,我会把它折好,放在抽屉里,以便时时翻阅。当然,除了学习所用,还有一种很深的感情,每次想起第一次相识的情景,我都会欣慰地对自己笑笑。

去年年底回家时,我帮母亲打扫家中杂物,偶然翻起前些年我带回来的报刊,竟然还有一份《郑州晚报》,是2002年的一期。原来我们的相识,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