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 上一版3
“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启动了
阅读·撰稿·收藏
您牵着我的手
走进了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阅读·撰稿·收藏

我第一次阅读《郑州晚报》是在1983年9月3日,时年29岁。这一天,我彻底告别了六年“四海为家、漂流动荡”的大桥工人生活,调回了生我养我22年的郑州市,并有幸被分配到郑州市政府南锅炉房烧锅炉。当天上午,我到南锅炉房报到,同几位同事握手寒暄后,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新来的报纸,顺手拿起来一看,红色的“郑州晚报”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格外醒目,心中顿时升腾起回家真好的幸福感。从此以后,每当新的《郑州晚报》来到我总是抢着看,新闻、散文、诗歌,还有什么杂文啊,总而言之,我特喜欢看《郑州晚报》。

□任进书

晚报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1984年6月的一天,我在南锅炉房值班室看到《郑州晚报》刊登河南省首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开始在我市招生报名的消息,心一下子沸腾起来,30岁的我,从小就有上大学的梦,却被“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所击碎。从来没有放弃学习的我,认为这是我上大学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不能错过。于是我决定去找领导,强烈要求报名参加。记得当时各单位报名参加辅导班的同志近万人,但经过三年发奋学习,夺取了河南省首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文凭的同志全省不过300余人,我的单位郑州市政府办公厅有四人获取。我可以骄傲地说:这是《郑州晚报》给我带来的极大福音,它使我验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伟大真理。1987年6月28日,我的大学梦实现了,单位领导很快为我办理了转干手续。

从1984年起,由于单位订阅报纸方便的原因,《郑州晚报》成了我每天必吃的精神食粮,用我老婆的话说:“你一天不看晚报就饿得慌?”看着看着,我的脑子有了想法,我的手有点发痒,于是萌发了向郑州晚报投稿的欲望。经过多次的撰文投稿,终于有了回报。1989年9月30日,《记录伟大祖国建设成就的烟标》一文出现在《郑州晚报》上,同时还附有“三门峡”、“长江大桥”、“卫星”三枚烟标图,这是我业余写作多年来公开在地市级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天,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一连看三遍晚报都不撒手啊。至今,我都十分完整地保存着这份《郑州晚报》。从此,投稿于《郑州晚报》的创作欲望时常敲打我的心扉。更为巧合的是这一天傍晚,我还花了1.05元,意外买到一本《夜话》的书,这是一本集晚报杂文1981年1月至1984年12月154篇精品的书籍,我至今保存完好。

1993年10月23日,我的第二篇文章《烟标——珍宝岛》在《郑州晚报》发表,距第一篇文章发表时间整整四年啊。截至目前,我先后在《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上发表了17篇文章。由于这些文章的发表,以及发表在其他报纸杂志上的几十篇文章,我得以高兴地迈进了郑州市作家协会的大门,2009年3月10日,我荣幸地成为郑州市作家协会第595名会员。

我开始订阅和收藏《郑州晚报》

2001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促使我开始订阅和收藏《郑州晚报》。那是2001年6月27日下午,我参加单位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座谈会”。会上,我作为代表发了言。同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我写的一首诗:《子夜,中国国歌在香港上空响起》,6月28日,《郑州晚报》竟然专门刊登了我的发言。就因为这件事,我下定决心从2002年起订阅《郑州晚报》,而且这一订就是8年。这期间,有个老同学知道我专门订了一份《郑州晚报》,就对我说:你们单位有几十份《郑州晚报》,你们处室也应该有一份《郑州晚报》吧,啥时候不能看,你是不是吃饱撑的了。我回答:在单位看只能是走马观花,可是在家中看不仅可以下马观花,而且想摘就摘,自由自在,于公于私两无碍。

可以说,八年来,每天的《郑州晚报》我不仅必看,而且也精心收藏了我特别喜爱的特刊和系列文章。

如2002年5月30日,“倾城之恋”《郑州晚报》改版纪念特刊;2003年3月9日~10月14日,连载的“灿烂3600年”读郑州文明史专栏60篇;2003年5月30日,“改变就是力量”——《郑州晚报》改版一周年特刊;2004年6月30日,“幸运55”——贺郑州晚报社成立55周年特刊;2004年8月雅典28届奥运会专辑“龙旋风”和2008年8月北京29届奥运会专辑“中国风”;2006年6月~7月德国世界足球杯特刊“足侠”;2006年6月30日“龙行青藏”——青藏铁路开通特刊;2003年10月16日和2008年9月25日的“飞天”特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报告”特刊;2008年8月的“嵩山历史古建筑群申遗系列报道”;2006年~2009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报道”,我都保存完整。

尤其是2007年7月18日,《郑州晚报》C叠《郑州故事》周刊创刊以来,我每期必细看,每期必收藏,截至今年4月22日,共收藏了2007年22期、2008年48期、2009年14期,合计84期,并将2007年、2008年的“郑州故事”分别装订成册,永久保存。我在双休日的时间里,坐在家中将我收藏的《郑州晚报》精品,翻出来欣赏欣赏,温故而知新,倍加感受到《郑州晚报》给我带来的知识和快乐!

难忘晚报对我的四次采访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曾先后四次接受了郑州晚报记者的采访。

2005年12月16日,我的烟标专题《神州风采》在国家博物馆参加“全国红色收藏精品展”,晚报记者得知后,专门采访了我,并于2005年12月17日,以《烟标展——走进国家博物馆》一文予以报道,使我收藏烟标在绿城扬名。2006年12月,《郑州晚报》开办“迎党代会,说新生活”栏目,我第二次接受了晚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郑州人感受到的幸福生活。12月6日,晚报发表了《爱干勤干,工资见长》一文,把一个53岁的小老头满足于今日的幸福生活写得活灵活现。

2006年11月28日,晚报一位女同志采访了我。我倾诉了1980年5月至1983年8月在桂林市修建漓江净瓶山大桥时偶遇一位叫刘玉群的老人的故事,她是一位和我非亲非故却又一见如故、胜似亲人的老人,为此,12月2日,晚报发表了《流浪中的偶遇》一文,将当年一名郑州人投身于祖国桥梁事业的桥工生活见诸报端。

2009年1月16日,我再次接受了晚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我45年来童趣未泯一直收藏烟标的酸甜苦辣咸。2月25日,刊登了《烟标伴他乐融融》一文,让不少读者尤其是市直机关的读者知道了小小烟标“曾经伴着我走过农场,走过大桥,走进机关生活,走出寂寞”的快乐经历。可以说,是郑州晚报记者四次对我的采访,使我在单位出了名,更使我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烟标界成为小有名气的“名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