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 上一版3
“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启动了
阅读·撰稿·收藏
您牵着我的手
走进了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您牵着我的手
走进了郑州

您牵着我的手

走进了郑州

□韩红军

1998年,从学校毕业时,抱着“城市大、机会多”的心理,我谢绝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的挽留,选择了郑州的一家民营企业。此时,“郑州”之于我,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经过了一个半月紧张的岗前培训,工作和生活相对条理化,富余的时间也逐渐多了起来。然而,常常会被一种异乡人的孤独感和迷惘感所困扰,甚至对毕业时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为了排遣越来越强烈的孤独和寂寞,每天晚上我会去单位的资料室找近期的报纸看。一天,无意之间在报夹中翻到了一份《郑州晚报》。它的出现,让我格外惊喜。

与今天相比,10年前的《郑州晚报》,虽然内容不甚丰富,版面尚且有限,但是通过这份飘着墨香的报纸,在我的眼中和心中,“郑州”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称,已经矗立为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灵动的城市。《郑州晚报》陪我度过了初入郑州的那段难忘时光,她使我认识了郑州、了解了郑州,从中获得了一种“置身其中”的真实感和归属感。

“漂”了八年之后,2006年我终于在郑州买了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搬家后,订的第一份报纸便是《郑州晚报》。在我的心目中,《郑州晚报》是一个郑州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标签”。

每当下班回家,从报箱中取出当天的《郑州晚报》时,我无数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像是一部记述这个城市铿锵前行的编年体“史诗”中的一个章节。

虽然以前在其他报纸杂志上也发表过一些大大小小的“豆腐块”,但在《郑州读者》版上那篇500多字的短文,却成为我在《郑州晚报》上的第一个“作品”。此后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又发表了一些稿件,其中最难忘的是“郑州故事”征文比赛。

2007年末,我看到了《郑州晚报》举办“郑州故事”征文比赛的启事。报上刊登的这些作品,多是在郑州生活几十年的“老郑州”,以古都的历史为背景创作的。而我——刚刚踏进这个城市的“新郑州”,可以参加比赛吗?对郑州历史了解有限的我,又会写些什么呢?

思量再三,我根据自己生活的所闻、所感,写了一篇故事。同时在电子邮件中谈了丰富大赛作品内容的一点浅显认识。邮件发出后,内心颇为忐忑:这么大的一场征文比赛,岂能容我这样的无名小辈“说三道四”?

但没想到的是,在第三天的《郑州故事》周刊上,编辑刊登了我的来信:“郑州是一个历史古城,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新兴城市,在城市中有许多外来的‘新市民’,当然也包括我,大家不停地在努力、在奋斗、在融入……(大赛的作品)也要多关注这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关注现实的生活!”

经过编辑精心剪裁后,第二周的《郑州故事》周刊,刊登了我根据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2007年的最后一天》。更没想到的是,这篇小文最后被评为优秀奖,并与诸多的名家作品共同编入了《“郑州故事”征文比赛优秀作品集》一书。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在这个城市中找到了一种很强烈的认同感。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郑州晚报60岁的生日即将来临,作为一个“新郑州”,也许只有这首优美的《绿叶对根的情谊》才能表达我对您的感谢、对您的祝福。

郑州晚报60岁了。您如同一位睿智、慈祥的老人,用宽厚的手掌牵着我,拉近了我与郑州的距离,使我走进了郑州、认识了郑州、融入了郑州;郑州晚报60岁了,60载寒来暑往,在我的心中,您一圈圈深淡明显、宽窄各异的“年轮”,不也正是这个城市生命的“年轮”、不也正是郑州人生存和生活的“年轮”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