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征文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晚报让我重怀梦想
“沙城”变“绿城”
晚报功不可没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沙城”变“绿城”
晚报功不可没
1234

“沙城”变“绿城”

晚报功不可没

□徐凤州

作为一个老绿化工作者,从普通干部到本部门负责人,我和《郑州晚报》有着半个世纪的交往。

1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原古城郑州满城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流”,风沙起时“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这是人们对那时恶劣生态环境的描述。因此,我这个刚从省林业干校毕业分到郑州林场的年轻人,便立即投入到改变风沙城面貌的战斗中去。我和造林队的同事们背起行装,整天奔波在花园口至中牟的黄河故道上植树造林,挡风固沙,坚持不懈干了4年多,绿化了近7万亩沙荒, 固定了150个沙丘。疯狂肆虐的风沙之龙,被绿色锁链缚牢。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每当我们完成阶段性植树造林任务后,我都亲自执笔写稿,亲自送到郑州晚报。通过这个宣传阵地,向全市人民报喜,辉煌的造林成果登在报上,激动和喜悦在我们心头。我们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而欣慰。

2

后来,植树造林的重点转移到城市绿化上来。当时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路修到哪里,绿化到哪里”,“工厂建到哪里,绿化到哪里”。几年后,金水大道等主要街道长起了一排排高大的法桐,一座座居民庭院栽满了绿树鲜花。全市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32.25%。郑州赢得了“绿城”美誉。为了向全国全世界展示“绿城”风采,园林部门和郑州晚报合作,制作大量图片和展板,报社派出了摄影高手,在空中和地面进行全方位的拍照,宏大真实的展板和沙盘参展了“全国农业博览会”和“广交会”。在排排高大法桐的金水道展板面前,成千上万的中外友人驻足观看。有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气势宏大,如临其境,流连忘返,美哉郑州”!《郑州晚报》摄影师们的巨幅照片,把“绿城”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全国,推向全世界。

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我市展开后,晚报作为宣传阵地,总是走在活动的前列。每年3·12植树节到来,晚报全身都换上了“绿装”,增出专刊加大宣传力度,报社领导带领记者和员工,多次亲临邙山等绿化现场,挥锹挖坑,担水浇苗,流汗出力,回单位还要把各界群众植树造林的火热场景报道出来。

3

1992年,借郑州市几代人努力创造的绿化成果,我有幸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记者徐建勋以“绿了大地白了头”为题,写了篇通讯刊登在《郑州晚报》头版,以党报的名义肯定了全市人民和各级领导在绿化工作上的成就,也是对我一个普通城建工作者的肯定。

退休后,我也没有间断和晚报的交往,在“追访郑州50年代建设者”活动中,记者安群英又以《法桐让绿城如此美丽》为题,追访了我这个上世纪50年代建设者。我以一个老园林绿化工作者的身份,介绍了几十年来郑州园林绿化的创业史,并介绍了王均智、史隆甫等老市级领导及专家学者为“沙城变绿城”付出的心血。还着重介绍了“法桐”作为“市树”,在郑州的引进和栽植,并成为遍布全市街道的参天大树的历史。记者在文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法桐三五年树成荫,十来年绿满郑州,法桐给郑州人实实在在的享受,法桐也为郑州争得了‘绿城’的美誉,法桐让郑州富有个性,法桐让外地人记住郑州!”

4

而今,我已逾古稀之年,每次我走在郁郁葱葱的大街上,看见当年我和同事栽下的法桐,心中就泛起幸福的涟漪。每当此刻我总在想:“郑州绿化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郑州晚报》的帮助和支持。在‘沙城’变‘绿城’的伟大战役中,作为亲历者,我告诉大家:《郑州晚报》功不可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