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与晚报同成长
说说咱们的编辑记者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说说咱们的编辑记者

□彭天增

与晚报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我住的家门前有条路,大坑小眼无人问津,我就写了一篇报道,说是报道其实就是几句牢骚话,那时哪里懂得那么多稿件格式,送到晚报后,交给当时群工部的程怡老师,尽管是几句话,但程怡老师非常认真,按新闻稿件的格式又给我讲了许多。当时我感到非常纳闷,在这样的大雅之堂,我一个门外汉竟会受到这样的礼遇。这也是我后来热爱新闻、又改行到公安机关专职从事宣传工作的原动力。

那时报社群工部就是通讯员的娘家,后来很多通讯员名声大噪,应该说都是从群工部起家的。当时先后有程怡、陈亚洲、张利民、王天杰、张云波、程芳等可敬的老师在群工部工作过,他们的热情好“客”,尤其对通讯员新闻写作方面的指点和教诲,使得晚报在各条战线上都有一批与报社最贴心的新闻人。那时候晚报的通讯员队伍是很值得报社自豪的。

经历了编辑和记者无数的敲打,我自认为“入了道”,所以已不满足只写一些“小家伙”了,开始涉足晚报的各个版面。上世纪90年代前后都是手写稿,送到编辑手中后成了习惯,总要反复强调几句,当时在做编辑的冯小霓就当面批评过我:你怎么老说你的稿子好呢,还要我们编辑干什么。其实冯编辑当着我的面剖析稿件时,我才明白有很多缺陷。那时写动态的消息多,经常要找一二版的编辑,像任升平、王学斌。如果属于社会新闻,就到当时的都市生活版找王伟、赵新蛟、张学臣等。记得有一次给二版编辑送过稿后,当面不敢催问,晚上打电话给王学斌,学斌一听就急了,在电话中大声说道:“你看看咱们记者谁来催过稿!”我自知理亏,但是不甘心,等到晚上11点多,又把电话打到激光照排找阎小刚询问,小刚说排上了。还有一次我送给任升平一个稿,他很不在意就放那儿了,我想解释一下,可他又不太想听,我有点气,就在稿子后面重笔补写上“我是晚报通讯员”!时隔近20年,今年春节升平我们在一起小聚,他才说起这件事,他已退休,但我们已成了割不断的朋友关系。

原本我的生活轨迹是无论如何也与新闻连不上的,就是因为遇到了报社这么多的好编辑、好记者,才使我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一开始只是在晚报的《瞭望塔》栏目里写个几十字的简讯,到今天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言论稿和几千字的通讯,无限感慨之余我能说什么呢?我只想说:是晚报造就了我。在此,我发自内心地说一句:现在在职和已退休的编辑和记者,你们好!

“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进行了

2009年,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成立60周年。在即将迎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60华诞之际,本报推出征文大赛,请各界读者朋友说出“我与郑州晚报”的故事和新时期你对晚报发展的期望。

作品要求:必须与郑州晚报有关系的作品:1.读者读报的心得;2.晚报读者与晚报发生过或有趣或深刻的故事和记忆;3.曾经参与过晚报新闻报道或某些活动的纪实;4.和晚报有关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字数要求:每篇1500字至2500字。投稿方式:E-mail:zzwblm@163.com(随稿请附作者联系方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