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年关,城市建设一线的农民工们都开始进入“讨薪时间”。辛苦了一年,能否顺利拿到血汗钱的疑问,总是一次又一次摆在他们面前。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为农妇熊德明讨工钱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全国上下为农民工讨薪的热潮。
这双手,让我们震撼,让我们心酸
《郑州晚报》每年都会关注每一次农民工兄弟的遭遇,比如2003年的《“包身工”拿到血汗钱》(记者王梓 2003年11月14日),比如2007年的《讨回来的笑》(《郑州晚报》 A1版 2007年1月27日 记者常亮)。2009年的春节仍然不例外,这一次,在本报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震撼,看到了心酸。一双手,一双属于农民工兄弟的手,满是沧桑的纹理,被晒得黝黑的皮肤,还有就是这背后我们无法看到的道道伤痕。这双手属于一个本不该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手的主人才30多岁,手的年龄却看起来像60岁。
每年我们看到的都是追讨回工资的农民工兄弟的憨厚笑容,可是今年的这双手却让我们猛然记得,原来笑容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和无数日夜追讨的奔波。
“每年春节临近,这种活动就很多,大家都是拍一些农民工兴高采烈的画面,可是人们在为他们感到欣慰的时候,却不怎么记得他们的辛酸了。所以,我就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拍摄他们。手是人们的第二表情,从手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事实和真相。一个摄影记者在拍摄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画面,一双沧桑的手和一沓崭新的钱最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这张照片。”《郑州晚报》首席摄影记者贾俊生在谈到这次拍摄时说道。
“农民工的话题是沉重的。2004年我曾连续跟踪了好几天,来记录几个农民工讨要工资的事情,当时也很难受。这次的图片,手的主人是兄弟二人,四川来的,在郑州打工一年多了,钱是2009年2月25日拿到手的,春节他们没回家,因为没钱。当时和他们一起来讨要工资的兄弟们,其实都很有特点,有的烂着裤子,有的刚从工地上赶过来,脸上还带着灰尘和油渍。他们在领到工资数钱时显得很笨拙,甚至有点木讷,那是一种本性的流露,因为这笔钱要得太不容易了。”
本版撰文 晚报记者 韩娟 张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