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该怎样
直面“钱学森之问”
策划教授“集体发声”
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安徽11名教授致信教育部是媒体策划的
网友批评“不痛不痒”,借钱老之名炒作
我们该怎样
直面“钱学森之问”

安徽11名教授致信教育部是媒体策划的

网友批评“不痛不痒”,借钱老之名炒作

我们该怎样

直面“钱学森之问”

近日,11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呼吁共同关注“钱学森之问”,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甚至是批评。据了解,公开信最早在《新安晚报》全文刊登,《新安晚报》总编助理曹海峰证实,这源自于该报的一次策划。

事件 11名教授致信教育部部长:直面“钱学森之问”

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致信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提及钱学森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公开信最后的这句话,被网友们称为“光明的尾巴”。

有网友质疑:“教授们凭什么‘坚信’、‘一定’?教育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新近才出现的,他们11个教授,居然提不出一句有用的应对措施,就信誓旦旦地‘坚信’!”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沈正赋对此称:“这句话必须要加,不是拍马屁,而是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关注之下,不管是三年五年,肯定是可以解决的。”

质疑 排名是不是不分先后

公开信中,11名教授的署名后面有一句“排名不分先后”,同样引来网友们猛烈拍砖。“如果我们的教授们对11个姓名的排列顺序都这么在意,声明最后还来个‘排名不分先后’,钱老的遗愿怕是永远不会实现的。”有网友表示。

沈正赋对此解释称,这句话被网友们误读了。“我们的署名完全不是按照行政级别来排列的,加上这句解释,就是怕引起大家的误解,谁知还是被误解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0月31日于北京辞世后,他留下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仍将久久拷问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者的心。

11月11日,来自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署名,发表了一封致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及社会各界的公开信。公开信呼吁“钱学森之问”能够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借助部长易人、新的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之机,早日求得“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本是呼吁直面教育乱象,怎料此举却引发网络轩然大波,甚至有网友直指11名教授是“政治教授,拍马文人”,“是借钱老之名来炒作”。

批评 联名信“不痛不痒”

联名上书的11位教授没有想到,这封被他们“逐字逐句研究过才确定”的公开信,在网络上同样被网友们拿来逐字逐句地进行“研究”。

一名网友总结了这篇公开信的“四段论”:1.回顾“钱学森之问”;2.教育界成就巨大,也存在一些问题;3.总理关注;4.应该直面,并且“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解题。

网友“余恨潇潇”尖锐指出:“不痛不痒、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方不圆、不尴不尬,对这样可有可无的近乎什么都没有的公开信,11位大教授,玩这一票,有些太小儿科了吧?”

有网友指出,教授群体上书现象也是教育界弊相之一。

回应 只想呼吁共同关注“钱学森之问”

“别人怎么说,我们是管不了的。”对于作秀的说法,沈正赋对记者称:“我不能同意。炒作至少是恶意的功利性的,而我们则只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来同意你的观点。”沈正赋坦言,他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但考虑到了会有不同的意见。他很欣慰大部分人是持赞同的态度。

沈正赋指出,中国的教育问题现在是积重难返,“不光我们教授没有办法,我们也不指望教育部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要是我们能解决,就不用通过媒体了,我们直接去做就可以了。”沈正赋表示,公开信的目的是呼吁大家共同关注“钱学森之问”,关注教育改革,而非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如果我们认为一封公开信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那也太天真了。”上书教授之一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对记者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