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3版: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该怎样
直面“钱学森之问”
策划教授“集体发声”
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策划教授“集体发声”

记者经搜索了解到,公开信最早在《新安晚报》全文刊登,后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

公开信是怎么出台的?芮必峰对记者坦承称:“源自于《新安晚报》的一次策划。”

此说法得到了《新安晚报》总编助理曹海峰的证实。

曹海峰介绍,钱学森曾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师,对安徽人来说,“钱学森之问”因此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为引起社会各界对“钱学森之问”的关注,新安晚报组织了这次“公开信策划”,邀请了来自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1名教授参与。

据了解,公开信由《新安晚报》撰写初稿,然后发给这11位教授审核,最后采纳修改意见定稿并由这11位教授署名发表。

受访的两名教授均表示,虽然公开信成稿自己参与不多,但对此行动很赞同并且支持,公开信内容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沈正赋还透露,这次安徽11名教授联名公开信仅仅是《新安晚报》策划的一部分,在进一步的计划中,他们将联合全国其他高校的教授参与进来,“集体发声”,共同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

“有批判,表示大家都很关注教育的改革。”曹海峰也表示,他看到了网上的一些批评。“我们的公开信就是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唤起社会的关注,来探索解答这一疑问的途径。”

“公开信的内容确实有一些空话套话,整封信其实就一句话: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曹海峰同时强调,信的内容是不重要的。“一封信能达到什么深度?不可能把要说的话全说出来。要说到现在教育体制的弊病和如何应对,那真的是好几本书都说不完。”据《南方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