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话题:中石油否认逼涨气价,称已超负荷供气
广告
韩国免签证为啥相中中国公务员
高诊费低药费,患者能否受惠
舆论猜忌
让校长推荐
无所适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高诊费低药费,患者能否受惠

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本报今日A07版)

医改应以制度保障博弈平衡

在利益面前,道德的自觉性是靠不住的。保证改革正常进行的关键环节,就是保障改革涉及的利益方能够保持博弈的平衡。既然,医院、药企和患者是医改涉及的利益双方,就应该让患者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并且具备与医院、药企博弈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现实中是孱弱的:在就医时,患者与医院既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也存在权利上的不对称,患者既很难对医院的服务质量作出判断,也很难在问题发生后,以简捷的方式,简单的成本获得赔偿。因此,在医疗改革时,应侧重于患者能力与医院能力的平衡,保证改革在设计的思路上不至于出现误差。

基于博弈能力不平衡,就需要在约束和保障两个方面共同发力:一方面,用制度遏制医院和药企的谋利冲动。另一方面,用制度提高患者的博弈能力,用制度保障他们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接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权利,以各种有效救济保证问题和纠纷发生时,患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优先保障。乾羽

归根结底要让群众看得起病

□首席评论员 闵良臣

大家看到,又一轮新的医改实施方案由国家几部委联合发布出来了,至于效果到底如何,只有成千上万的普通群众实践后才知道。其实,无论如何改,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减轻群众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

近年来,群众“看病难”,尤其是“看病贵”,要求政府想办法进行医改的呼声不绝于耳。可谁也没想到,要弄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改方案竟是如此之难,以至于用了几年时间,千呼万唤始出来。至于其中缘故,甚至有什么“内幕”,中国普通百姓不得而知。只有当我们读了媒体有关报道才明白,原来,“医改方案的漫长制定过程,实际上是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也正因此,“民众强烈的呼声,往往在方案内容上变了味道”。(11月23日《中国新闻周刊》)

不知那些“部门”想过没有,在你们“博弈”的这几年间,不知又有多少群众因看病贵而看不起病损害了身体,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药费降不下来咋办

“高诊费、低药费”的医改方向,符合现实,顺乎民情,值得推崇。但是,这样的医改方向能否在具体操作中不变形、走样呢?

首先,“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完全破局。继20年“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之后,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并未完全落地,政府性投入远远不能维系医院的正常运转。其次,“医药分开”无疑是解决百姓看不起病、防范医院开天价方、大处方的利器。我国新医改方案虽然已经确定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改革方向,但是,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尚处在试图推行“医药分开”阶段,因为限于当地一些医院的阻挠、相关部门的顾虑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度等,“医药分开”改革一直未能破冰。

“以药养医”的体制没有完全破局,“医药分开”也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的医改方向恐难以撬动药品收入这块奶酪。惠铭生

新医改不能拒绝市场化

笔者曾与几位乡下亲戚聊起过当前人们热议的新医改方案,在谈到国家正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时,不想一位老农冷笑回应:“我们村子里的一位乡村医生,国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补贴,他靠行医赚钱,一家人都活得有滋有味。大医院有这么多好医生好设备,没有国家补贴还活不下去,骗谁呢?”对于卖高价药,他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乡村医生就不敢卖高价药,他看病太贵,就没人去找他看病,他就没活路了。”

平心而论,老农的话虽然有些失之偏颇,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引进充分的竞争机制,才是医改的“正道”!

多年来,医改成效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主导”的理由下,不仅没有形成医疗行业的竞争机制,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的高度垄断。如果我们在制定医改政策时,忽视市场化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只会使新医改成为“半吊子”改革。周建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