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5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沟壑
呼兰思绪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竹 杖

□袁文

豫西南的西峡与栾川交界的地方多是大山,最高的那座海拔两千余米。西峡这边称之为“老界岭”,栾川那边叫做“老君山”,据说风景独好,但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工夫,就只好望山兴叹了。

西峡的朋友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去处,伏牛山中的——“耍孩关”。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话,称又苦又累的活干下来为“耍活孩子”,哪“耍孩关”有此意吗?

从谷口仰视,“耍孩关”却显得高挑而灵秀,独立而挺拔,像从一群粗壮的男子汉中,款款走来一位俏姑娘,似有张家界的影子,峰姿多变,色彩斑斓,令人神往。

这次上山,全仗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送我的那根竹杖,否则,我根本上不去。

开始说沿河走走,累了就返回,山可以不爬,我便坦然而随。入了道,大家兴致盎然,一边嬉戏在清澈的溪水旁,一边四下里寻找奇石。忽有人大呼,果然非凡:一块椭圆形的青石,若书本大小,石中竟呈现一个灰白色的“人”字。有人说可取名“实在人”,也有人称“石人山”。大家说笑着逶迤前行。

这山关还处于半原始的状态,许多地方没有路,我走走便力难从心。这时,同行的朋友在路边捡了一根竹杖,比拇指粗些,半人来高,许是有人从山上下来,见前面山平谷缓,就弃置路旁了。我那朋友还年轻,遂将其递给了我。

我已过天命之年,平时觉得身体尚可,还从未拄杖而行。可这路越来越难走,溪水湍急,浪花跌宕,其间仅排了一列石头,我脚酸膝软,只好用竹杖左右支撑,踏石而过。河谷两旁皆是树林,延至山脚,又顺山势而上,密密匝匝,深深浅浅全是绿,说是天然“氧吧”,果不虚传。林间空气纯净、湿润,穿行之中,浑身似已净化,如出世一般。这样陶醉着,又越走越慢,我已落人后,常拄杖小憩,听一两声鸟叫传来,真真印证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河谷蜿蜒曲折,慢慢抬高,先跨那等“石桥”,后来,竟用铁丝捆几根树身,摆上便作桥。走到陡峭处,突现一悬索,荡荡悠悠,有的叫晕,要人牵着、扶着,而我用竹杖支好,前后还算稳妥。沿河谷忽左忽右,不觉间已经上山了。怕我畏难,鼓动再三,返回亦然,上前亦然!

树色山势,渐渐有变,乱石参差,风冷林密,路上积满了陈年落叶,踩上去软软的,稍不留意,跐掉了腐叶,便是滑溜溜的石头,时时靠竹仗探稳了才敢走过。山坡上趴着胳膊粗的老藤,只有深山得见。涉水过谷,我用竹杖探了深浅;攀缘登山,又借竹杖引体攀缘。错了路,一干人从一面陡坡上爬了上去,虽经历险峻,却是一条近道。

待到山顶,窄窄一处门径,想必是“耍孩关”吧!这里海拔已近两千,比泰山还高许多,放眼望去,群山俯首,万木葱茏,路在脚下,云在半腰,胸襟大开,气吞山河。

待一步一步挪下山来,衣裳、头发全被汗水打湿了。举杖细看,竹根竟被山石啃去了半寸。我仗了它的支持,会当凌绝顶,才有了山河胸襟的情怀,要走了,真有点舍不得它。

我忽然心有灵动,四下里寻得一显见的地方,将竹杖安置了。哪位上山的客人需要,将它带走。谁带上它,都会得到支持;谁用了它,便能赢得帮助!

竹杖兀自立在那里,像在等另一位朋友……

我走了,一步一回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