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1版:星博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每日大看台
《孔子》有着二人转式的幽默
周润发下跪与娱乐“强制消费”
《孔子》有情爱戏,文艺创作的潜规则
南子可以倾慕孔子
女星近不得周润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孔子》有着二人转式的幽默

□路卫兵(作家,文史学者)

《孔子》一剧还未公映,便引来众多非议,打口水仗已成为每部大片上映的前戏。这次更为激烈,该剧的编剧导演也都上场,口干舌燥地完成公映前的热身。其实,争执本就是多余的,在路卫兵看来,人们似乎忘了另外一个命题:《孔子》根本就不适合拍摄。

好多导演有一个情感的误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自己的电影无所不能。这种稚嫩的想法,作为精神值得表扬,作为行动则不敢恭维。电影也只是传媒的一种形式,孔子的思想没有电影不也流传至今吗。其实,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变成光影胶片。我们有些导演,发扬的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实干精神,而是热衷于制造特别能煽情,特别能矫情的新闻噱头。一部比脚后跟还要粗糙的电影,非要挂上拯救什么的幌子。这只能说明,我们这些尚处在发展学习阶段的导演们,已经将自己麻木到谁也不怕的极品境界,何必呢!

将孔子的形象模式化本身就是最大的败笔。怎么看孔子?孔子是历史人物,也是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影响至深的思想家。时至今日,孔子更是一个浓缩的文化符号,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化情结所在,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孔子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根本不需要变成影像之后的视觉刺激,更不需要产生孔子就是周润发的模式认知。

既然定位为大片,就不要谈什么文化。大片的定位是大制作、高票房,要的是效益,讲的是娱乐,所以我们并不在乎《英雄》和《无极》的幼稚与无聊。我拍了,你看了,你花钱,我入账,哈哈一笑,一拍两散,娱乐嘛,互动嘛。可有人不是,偏偏喜欢点缀些奢华的浮藻、装扮上美丽的外衣,美其名曰:文化大片。商业运作就商业运作,这也是按市场规律办事,没什么丢人的,整那么矫情干什么。

既然谈到文化了,那就要说文化。《孔子》的宣传口号是什么?文化大片、史诗巨片。文化和史诗的定位来源于何处?难道不是孔子吗!孔子本身就已经是大片,就是史诗,和你的电影本身没多大关系,你们是在靠着孔子的声名行事。把《阿甘》拍成史诗那才真的叫人服气!既然沾了孔子的光,就要对他老人家负责到底。什么叫负责?有了漏洞还不让说算什么?这本就不是孔子严谨治学态度的传承,这点都不能承受,怎么拍出令人信服的影片?要知道,孔子不是哪一个人的孔子。

可是面对质疑,《孔子》剧组做出了超常态的激烈反应。最雷人的就是“孔子没反对”那句话,到位!够劲!辛辣!换言之,孔子都没说啥,你算哪门子的葱姜蒜。有着二人转式的幽默,也有着二人转式的俗气。孔子当然不会反对,即便你给他弄个小三、配把手枪,他也不会反对。

幽默的不矜持算不上好幽默。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众的感情是至诚的。你可以“钻历史的空子”,但不可以玷污他们内心的圣洁!孔子可以不反对,他们也可以不答应!

博主的观点很新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顶。 ——刘林

拒绝看《孔子》!凡人拍不出圣人,凡人演不出圣人,他们只会娱乐圣人! ——新浪网友

孔子确实不适合拿来拍电影,国学的传承明显是后继寡人,哪里还经得住如此折腾。——suner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