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徒弟都是于谦的干儿子,于谦的干儿子都是我徒弟;徐德亮、张德武是张文顺的徒弟;高峰是张文顺的干儿子;张文顺给我捧哏这么多年,李菁、高峰也是跟我多年的师兄弟;李菁的徒弟又是我干儿子。”在郭德纲看来,这样一环套一环的人际关系,就相当于德云社的公司架构,而所谓公司,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一样。
郭德纲是德云社的一家之长。
在郭德纲看来,目前在德云社里绝对是他自己说了算。“艺术圈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你比我强,我才能听你的,你什么都不会你管我,我不会听你的。”郭德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德云社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今天的四十来人,除了经纪人王海、老搭档于谦、最初的创始人张文顺及李菁等人之外,其余的成员几乎都是郭德纲的徒弟或干儿子。在这个中国目前最为知名的私人相声团体中,采取的则是带有中国传统戏班色彩的家族式管理,郭德纲认为,对于相声这门传统民间艺术而言,这是一种很科学的管理方法。
究竟是谁捧红了郭德纲?
郭德纲的出名也使得德云社声名鹊起。在此之前,德云社仅仅是一个曾经淹没在各大剧场浪潮中的小剧场。
出名后的德云社,让郭德纲也从一个相声演员转变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们主动上税,一切相关手续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安分守己说相声,专门有人经营这一块,按规章制度走,不给政府添任何麻烦。”如今已身为德云社董事长的郭德纲说。
“我们既是公司经营,又是家族企业。十年来我们没花国家一分钱,培养了观众、培养了演员、挖掘了曲目、繁荣了市场。”郭德纲说。
与以往临时搭班的相声团体不一样,德云社的演员中既有学员,也有内部签约的演员,他们要完成德云社内部的本职工作、演出安排。
2006年开始,郭德纲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开办学员班、培训班,完全按照传统的民间戏班的方式来培养和教导学生。外界质疑郭德纲所教授的传统相声,郭德纲则认为:“不要以为老的就是陈旧的,直到今天蒸馒头的技巧不也是几千年前的技巧吗?老,不代表陈旧,而是代表着一种成熟,没有必要抛开前人已铺好的路,独自在泥泞里行走,那无非是对自己的一种摧残。”
“我们的学习班是按照戏班的办班方法,两年一科,第一科是‘云’字科,第二科是‘鹤’字科,第三科是‘九’,第四科是‘霄’,连起来就是‘云鹤九霄’。这样的排辈无非是方便人知道你是哪一年入学的。”
同时,为了不断地推出好段子,郭德纲领导的德云社还有自己的智囊团——创作班底。“为自己整理素材,挖掘和整理传统节目,包括我们写的戏之类的,这一块是由我们德云社的秀才徐德亮负责。”郭德纲解释道。
在经营上,德云社已经完全自负盈亏,但按照郭德纲的想法,“不求大,也不贪多,只求能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德云社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着郭德纲,而郭德纲表示,张文顺也是德云社的元老和创始人之一:“当初德云社只有三个人的时候就有张先生,我们一起合作。在德云社发展的过程当中,张先生没少出谋划策,出了很多好主意,所以德云社走到今天,张先生应该有半壁江山。”
回归剧场:市场之需
2004年可以说是郭德纲的事业新起点。
“2004年秋天,小剧场的一场演出让我印象很深,那天第一次坐满300多名观众。传统相声失传曲目专场,也成了北京德云社的一个转折。”郭德纲直言。今非昔比,与德云社当年曾只为两三个听众表演的门可罗雀的局面相比,如今要听有郭德纲出场的德云社的相声,那可是一票难求。国内国外的,或专场或参演,各种各样的演出需求层出不穷,郭德纲和德云社的演出计划早已排得满满的。
“我们这十年如果说要是为了名利,估计是坚持不下来的。一年还不火,两年还不挣钱,三年还赔钱,谁成天还干这个,干点别的去吧。”郭德纲说。之所以不惜赔钱把观众再次拉回来到剧场听相声,源于郭德纲看到了市场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郭德纲在相声中灌输了很多现代社会的元素。郭德纲一直主张相声一定要回归剧场,目前德云社已经有3家剧场,最近在北京大观园里,德云社又一家新剧场开业,“陆续还会开新剧场,关键是人得够。开10家、20家需要有人管理,盲目地开这种连锁店就会砸牌子。”郭德纲胸有成竹地说。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