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流满面”,是感动更是追问
□首席评论员 闵良臣
山西王家岭“3·28”透水事故已有110多名矿工成功升井获救。这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世界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早在矿难发生72小时后,人们在感到焦急的同时,更为救援的“黄金时间”已过而发愁:那些矿工的生还,看来只能企盼出现生命的奇迹了。然而,奇迹真的出现了!
有网友在100多名矿工成功获救的新闻报道后面跟帖时只有四个字:“泪流满面”。
是啊,那么多矿工在矿难发生这么长时间后居然还能生还,又怎么能不感动呢。要知道,100多名矿工的背后,就是100多个家庭,家庭的“顶梁柱”如遭不幸,会有多少人痛不欲生?而如今获救,又有多少人会转悲为喜、破涕为笑?这就是生与死的不同啊!
矿工虽然获救了,但发生此次矿难的责任不能不追究。我们不禁要问:这次矿难是如何发生的?这么多年,发生了多少起矿难、夺去了多少矿工的生命,然而,有些煤矿的安全措施到位了吗?安全制度落实了吗?有些人对矿工的生命又是如何负责的?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矿工们得以生还,对矿工而言,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事,但千万不要又把成功救援说成“坏事变成好事”,并且最好不要开什么“庆功会”,更不要把成功救援变成某些官员的政绩。重要的还是好好总结教训,找出问题所在,真正落实安全措施。
我们再也不要“带血的煤”。
奇迹,不应成为某些人的赞歌
从上午开始,我一直在看直播,直到救出第115名被困的矿工。我当然为这么多人获救而兴奋,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救出了多少人这个数字,而是一名搜救人员,在镜头面前痛哭起来——他是兴奋。看到他痛哭的表情,我的眼睛也跟着有些湿润。
事实上,100多名矿工,能够在井下坚持8天,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整个救援的奇迹,是由这些为活着而坚持的矿工和地面救援人员一起创造的。
我不反对被救起的矿工及其家属感谢国家和政府,但这样的感谢绝不能是有组织的、有策划的,这样的感谢不应成为媒体事件,不应该成为事件后期的主要走向。被困矿工及其家属,可以感谢政府感谢国家,更该感谢他们自己对生命的坚持,感谢那些无名的搜救、抢先人员。官员们应该向他们深深地鞠躬道歉。
我们期待,还在井下的矿工都能被顺利营救;我们期待,矿难的所有事实能够公开披露和调查,包括公众对井下人数的质疑;我们更期待,对相关责任人的严厉问责成为事后的主要总结和反思方式,而不是以唱赞歌为主本末倒置。王垚
“一辈子不再当矿工”的感喟和悲情
“救上他们,我一辈子不会再当矿工”,负责事发当晚所有下井人员登记工作的记录员董燕森说的这句话,让笔者想到了朱达志先生介绍的一个标题:“矿工把下班叫‘生还’”。据说,这是一个得到不少新闻专业人士推崇的标题,但是,隐藏其后的事实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警醒吗?
有数据显示,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累积的历史安全欠账高达689亿元,乡镇煤矿安全欠账至少在2000亿元。可以说,大量的安全欠账已经成为我国矿难频发的重要症结之一。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等部门的统计,在该国制造业、建筑业、农业、运输业、采矿业、零售业6种行业中,最危险的是制造业,最安全的竟然是采矿业!对比之下,“一辈子不再当矿工”,是无力者的话语,但是,该如何让“无力者有力”呢?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