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1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之治·沃土萌发新希望
大农业支撑大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大农业支撑大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博士、副教授 王宾齐

中原沃土,黄河之滨,郑州同时承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两个厚重概念。新世纪的10年里,现代农业在这片黄河水浇灌的黄土地上同样生机勃勃。

郑州农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惠农

“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文帝的话道出了农业与社稷安定的关系。新世纪的郑州发展现代农业,其意义超出了为求社会安定的基本层面。

源源不断地采取惠农政策支持“三农”,不仅是为了安定,更多是为了民生: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中,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投资项目中,“农”字频频闪现;在观光旅游农业小荷初露之际,出面推介五一黄金周观光旅游农业景区项日;按照种植业产业布局,建立优质粮食、花生、大蒜、石榴及蝗虫防治等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站;购置40台新型农药残留检测分光光度计入驻市区批发农贸市场,防范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郑州市民的菜篮子;“六个带动”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加快了全市畜牧业发展,为我们的食品结构改善奠定基础……

政策惠农也是惠民,这样的发展理念背后是郑州的日益现代化。

郑州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教兴农

科技和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近年来郑州农业发展的轨迹中,科教兴农的理念早已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近年来,郑州各农业科研单位贡献的研发成果逐渐突破棚架状态,借助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仅2007年,市农科所4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审,使通过国家和省审的农作物品种达到18个;仅2007年,市蔬菜所推广各种蔬菜良种85万公斤,推广面积近340千公顷,产生经济效益39亿元;仅2007年,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基本学员4160人,非基本学员11000余人,共进村指导1658次、6万余人次;2001年,由郑州市价格调节基金资助,河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起郑州市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台;2008年,国家科技部在郑州召开“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

郑州农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强农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郑州农业这10年,创新无处不在。

郑州农业的内涵在创新:一大批城郊型、都市型、观光休闲型农业企业迅速兴起,郑州珍奇植物园、金鹭鸵鸟园、樱桃沟、黄河生态游、枣乡风情游、葡萄节、荷花节、石榴节等一批观光农业项目区已成为郑州旅游的新景点。

郑州农业的制度在创新:2007年,在郑州市场销售的蔬菜、猪肉、水产品、水果四大类食用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在全国是第一家。

郑州农业的品质在创新:中牟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星神”牌鸡蛋、新郑大枣、南河渡石榴、中牟大蒜等一批特色产品已形成了品牌优势和名牌效应。

郑州农业的出路在创新:农产品从河南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外,年产量6000万公斤的早春外销土豆基地,年产量300万公斤的外销越冬菜花基地,年产量1亿公斤的越冬包菜外销基地,年出口量达3000万公斤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郑州走向现代化应当包含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承载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千钧重量,换句话说,郑州成其大必然需要农业成其大,大农业才能支撑大郑州。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