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1版:新世纪十年见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之治·为了诗意地栖居
每一个角落,每一天都在变化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十年之治·为了诗意地栖居

□石大东

人类在向前发展中,从农耕走向现代农业,从散居到集聚,再到造城,是一个从原始到文明、从无序到有序、从初级到高级、从陈旧到现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这个词承上启下,见证一切。城市,用来满足人们方便和对财富生活的追求。城市,承载着人们的理想和幸福。城市的宜居,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具备的属性和城市生活不断递进的终极追求。

一座有着不间断3600年历史的城,一座由县城突然间变身为省会的城市,一个在中国交通心脏的大城市,走过一条怎样的宜居之路?

据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世显(2003年至2006年曾任主抓城建副市长)介绍,在成为省会之后的最初35年间,郑州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投入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差之甚远,与自身发展的需要相比远远不够。从“一五”到“七五”,郑州市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还不到7亿元。如此可怜的投入,几十年下来,郑州的城市建设在符合规律的发展进程中欠账太多。

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投入,这样的城市发展历史欠账,使郑州向大都市进发中遭遇瓶颈,让郑州产生城市建设的空前紧迫感。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初,郑州提出“保护改造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带动中小城镇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大投入式的中心城区保护改造拉开大幕。

郑州,这座佩戴着中华文明摇篮符号的城市,在宜居化的进程中,“保护在先,改造在后”。保护体现出我们的现代文明继承了传统文化的风骨、钢筋水泥蕴含了雕梁画栋的意境。

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高楼林立是现代化,但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林立的高楼。一座城市,她的GDP不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她的历史文化物标一定能给你留下记忆,让你铭记。因为她是这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

“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保护指的是保护老城区悠久文化的根,解决新建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改造是立足于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提升现代城市功能。”郑州的决策者们,选择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改造思路。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城建大事,接连在郑州上演:夜景照明工程、环城快速路建设、背街小巷改造、公厕改造并免费开放、街头游园建设、老社区提升改造、老107国道整治为中州大道、城中村改造加速推进、“十条精品街”改造、火车站西出站口竣工、快速公交(BRT)首期工程运营……

郑州人是敢于追求创新、敢于建设的,于是,在新千年头十年里,郑州城市建设经历凤凰涅槃的“十年之治”,终于具备了宜居的属性。

雨果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百余年前的1898年,苦难的中国正在经历“戊戌变法”的痛苦涅槃,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已经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城市。

百余年后的21世纪头十年,“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些称号,已经被成功解决发展与保护难题的郑州先后斩获。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因20世纪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引用并加以哲学地阐发,得以行走于历史和未来。现在,我们可以说,“十年之治,使我们能诗意地栖居在郑州大地上”。(下转T02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