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分配一直按资金、股份来分配,这是不合理的
应该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
昨天,《人民日报》刊发《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一文,这已是《人民日报》连续第四个星期发表聚焦“收入分配”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已经开始显现。
那就是要大力培养“小老板”为主体的中等收入者占主体的社会,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大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然后通过税收等杠杆来调节。
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比原先计划的时间已经推迟了10年,主要原因是“效率优先”观念的影响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现在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人民日报》连续四周
发文聚焦收入改革
5月17日18版
《劳动收入占比为何持续下降》
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政府和企业在分配中的份额双增加,但居民的分配份额有所下降,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5月24日18版
《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
主要内容
得出结论: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落差”幅度加大,垄断行业高收入,市场价格扭曲带来行业暴利,并指出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
5月31日18版
《工资共决,工企双赢才是真》
主要内容
提供方法:推广“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
6月7日18版
《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其中包括评论《“化税为薪”当可行》)
主要内容
提供方法:要让更多“小老板”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有生力量,改善创造和分配财富的结构。同时还支持为那些给员工提高工资的企业降低税额。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文章,很可能是中央大力进行收入制度改革的前奏
“社会财富怎么分?”引起强烈反响
5月17日,《人民日报》经济部开设“社会财富怎么分?”专栏,并在当天发表第一篇题为《劳动收入占比为何持续下降》的时评,每周一篇,全方位对财富分配问题进行解读。
文章刊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并有人猜测,作为党的第一大报,此次连续发表时评,很可能是中央大力进行收入制度改革的前奏。
特别是5月24日推出了重磅文章《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一针见血地指出:“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
面对“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
中央领导数次提收入改革
前天下午,记者联系到“社会财富怎么分?”专栏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人民日报》经济部财经组组长李丽辉,她告诉本报记者,中央领导今年以来多次提到收入分配改革,加之这个“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他们就开始策划了这个专栏。
今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在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税收负担要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从今年2月到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新华网与网民对话、作政府工作报告、4月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时,都提到了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结构
培养“小老板”成“中产阶层”
在昨天的文章中,除了提出“一个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结构,其稳定性要远高于‘哑铃形’或‘金字塔形’结构”观点外,还提出了“‘化税为薪’当可行”的收入分配方法。
该文章还认为,要让更多“小老板”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有生力量,加上上周刊发的《工资共决,工企双赢才是真》一文,其实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大致方向已经明确。
收入改革要重初次分配,缩小初次分配的差距
“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应加大劳动在各个收入分配环节的比重。“过去分配一直按资金、股份来分配,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股份收入与资金投资不能成正比。应该制定一个政策,提高劳动分配在整个分配制度中的比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也应该是工资改革的一个总的方向。”
初次分配是各种要素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所占有的份额,比如说员工的工资、老板的利润、银行拿的利息等。第二次分配是税收和转移支付。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认为,收入改革要重初次分配,缩小初次分配的差距,然后的再分配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如果初次分配差距就拉开,再分配很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据《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