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征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生魂牵梦萦的历史丰碑
一起回到轰轰烈烈的日子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一起回到轰轰烈烈的日子

□张焕

1971年7月1日到2011年7月1日,40年的历程,40年的回顾,在二七纪念塔即将迎来她40岁庆典之时,作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我有幸被安排走访二七塔的建设者。

当年二七纪念塔的建造是由郑州市一建公司负责的,40年前的那一批建设者,现在最小的也都到了花甲之年。无论是当时的工地指挥长、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工地宣传员,还是普通的建筑老工人,他们对那段历史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张宗海老先生当时是市一建副经理、二七塔工地的指挥长。为了赶工期,他从工程开始就住在工地上,说起那段历史,我能听得出老人的激动和自豪。老人谈到了一些建塔时的场景,他说当时的情景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在开挖地基的时候,除了建筑工人,当时全市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都自愿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为二七塔的建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来表达对二七烈士的崇敬和缅怀。

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康思恭先生更是难能可贵,他不愧是搞专业技术的,对当年建塔时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的记忆一点都不含糊,还专门为这次活动写了一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他一贯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他还提到当时受设备的限制,很多施工都有很大的难度。工地上都是采取纵横施工,分三个班,人歇工不歇,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工人们为了确保二七塔的工期能够按时完工都毫无怨言。关于工人们的辛苦程度,工人师傅高留栓还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在一次夜班时,因天凉他回宿舍添衣服,没想到自己竟然只穿了一只袖子坐在床边睡着了……

在采访过程中,可能是同为女同志的缘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女宣传员。我是在张玉香的家中见到了这位当年工地上的“喉舌”的。她60多岁的人,声音还很清脆。我们的谈话直奔主题,提起她当年在二七塔工地工作的情景,她显得很激动,并且很自豪。当时在二七塔的工地上,她是为数不多的女同志之一,那时工地上没有任何的通讯设备,只有一台高音喇叭,张老师每天对工程进度,以及工地上好人好事广播的声音都是从那台高音喇叭里传出,喇叭里还会经常播放样板戏来给工人们鼓舞士气。工地上找人也都是通过张老师的声音用那台喇叭广播。那台喇叭记录了张老师太多的声音,保留了张老师太多的记忆。她每讲到一个细节,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轰轰烈烈的日子正值盛夏酷暑,女同志们都穿着长裤,浑身的汗水顺着裤子朝下流淌,然后从鞋里倒出来。最后张老师还给我提供了几张她保存了40年的以二七塔为背景的老照片。

在走访当年二七塔的建设者过程中,他们对二七塔的那种情感,对二七塔的那份热爱以及为了建塔而做出的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让我深受感动。在建国60年之际,二七纪念塔被评为全国重点精品工程,这也是河南唯一一座获此殊荣的建筑。她不愧为中国最年轻的“国保”单位。她不仅是建筑工人的欣慰,也是郑州市民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这些守护者的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