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三环内主干道109条,29处在施工
(A04版)
施工应最大限度
兼顾市民出行
□晚报评论员 李记
主干道109条,在建道路施工点29处,涉及30%的主干道。这些工程中,地铁的工期最长,到2013年完工;污水改造工期大都较短,下穿隧道的工期则在半年左右。而且,从2010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开展的“畅通郑州”交通综合整治活动,涉及建设项目约180项。由此可见,这些已经开工和尚未开工的道路施工,都会对市民出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七广场地铁施工、金水路下穿工程施工……在郑州,随处可见蓝色的挡板,以及挡板背后繁忙的工地。对市民而言,为了实现道路的畅通,他们暂时忍受施工造成的灰尘、噪声的困扰,自是毫无怨言;同时,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各项工程的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工程又好又快地完工是众望所归,但三年五修的花园路天桥、“气球路”秦岭路、“豆腐渣工程”花园路,不能再出现了。
在保证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工程施工完全可以兼顾到市民出行。比如,为了给市民的出行腾出足够的空间,道路施工应该“占一还一”,一些工程建起的围挡应该“够用即可”;比如说,为了让施工尽量不“扰民”,工程应该减少夜间施工减少噪声污染,对施工扬起的灰尘多洒水、勤洒水;再比如说,在施工之前,各施工方应做好充分的施工期协调,避免“重复挖沟”等原因导致的道路开通无期限情况的发生……
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具体到为数不少的道路施工项目那里,操作起来恐并不简单。比如说金水路下穿工程,不但延期交工,而且围挡绵延至令人诧异的1公里长;在封闭部分人行道的同时,并没有“占一还一”另建辅道。由此可见,好的举措的落实,一方面需要施工单位的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市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市政管理部门不妨多听听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因为,工程施工是否最大限度地眷顾到了市民的出行,切身感受的市民最有发言权。
整体而言,道路施工兼顾市民出行,应该有建围挡、防噪声的小角度,也应该有全盘考虑的大视野。比如,郑州目前畅通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重外环轻市区、高架桥立交桥数量偏少、停车场严重匮乏等状况,都需要尽快改变。系列畅通工程从设计到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分清先后主次,并进行统筹规划,以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市民的便利出行——尤其是对正处于阵痛期的郑州交通而言,尤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