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3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原经济区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人物名片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中原经济区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
对于中国前30年之所以能取得长足进步和增长绩效,杨瑞龙认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体制红利、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主要表现在通过东部相关特别区域的建立,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或者初步完成了工业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对东部地区构建了一个体制高地、吸引外部资源的高地,由此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杨瑞龙说。
要解决人口红利减少之后的问题,必须通过产业的梯度转移,杨瑞龙认为,这个过程本身要通过城市化过程来完成,这个过程中,中部地区必然成为热点地区。所以建立中原经济区,不尽然说是有助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助于中国未来30年经济的整体布局,以及新增长极的塑造。
“我认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必要在中部构建特别的区域,这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
“现在,不是人为地造一个经济区,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个节点上,中部地区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语速快而清晰,观点直接而明朗。
中部发展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前提
杨瑞龙说,如何让中原地区在未来中国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必须通过体制和政策的特殊安排,来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区域。
杨瑞龙认为,改革优先权对于一个地区是重要的,它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汇集在里面,中原地区获得这个权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原是关乎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关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重新塑造,有助于整个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关键。
“中原经济区,必须是个前提性的安排,这也是改革公正性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整个区域布局的内在要求,所以我认为不仅仅关乎河南的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的。”
用“工业城”概念引入富士康就是制度创新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杨瑞龙认为上下联动非常重要。“上,就是建立一个制度框架、政策高地,由上面给我们好的政策;但是下,我想问的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杨瑞龙提出三个要点。首先就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这个问题上他开心地说:“我听到省长说的引进富士康,说靠的就是建设一个‘工业城’引进了富士康,不仅仅是建设一个工厂,更是建设一个城,里面有人的工作、有人的生活,这实际就是一个创新。”
其次,他认为产业布局很重要,河南现在构建中原经济区,比早期的深圳难许多。“河南第一大产业制造业必须要承接东部的转移,还必须有高端产业,这样才有竞争优势。”
“最后我觉得人力资本非常关键,假如给你政策,河南能不能成?很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本,占了人力资本一定的先机,才能把所有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
关于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他以一句玩笑来解释:“过去30年,中部地区一直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发展之中,我这样说,东部地区吃肉了,西部地区吃了里面的菜了,东北地区喝里面的汤了,你让中部地区吃什么喝什么?”
他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非常清晰,“前30年的增长源主要是东部,产业特征就是制造业,主要产业优势表现为劳动成本优势;中国未来30年如果要保持继续的经济增速的话,中部地区必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中国未来3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比较困难的。”
晚报特派记者 张新彬 裴蕾 辛晓青 徐刚领 张翼飞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