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5版:新竹林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业村变镇 发展镇带村
“竹林模式”——宜居乐土的样本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创业村变镇 发展镇带村
——关于竹林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河南省委政研室 郑州市委政研室联合调查组

巩义市竹林镇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地无三分平,水缺贵如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撤村建镇以来,竹林人立足当地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聚精会神发展经济,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8月16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巩义调研时,对竹林镇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近日,我们对竹林镇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竹林镇的科学发展实践为我省新阶段加快农村城镇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探索了路子,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不懈探索,竹林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一个个坚实脚印

竹林镇的经济发展从1983年起步,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蛹蝶变。1994年,刘沟等三个村并入竹林,2006年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先后有7个村并入竹林镇,人口扩大6.8倍,区域面积扩展18倍。目前,竹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2家工商企业,一家上市公司的经济强镇。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竹林镇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从1983年起,竹林明确提出“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1992年,借助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东风,逐步形成了耐火材料和制药两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及时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改造耐材等传统产业,提升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铁路辅件、电子、食品、保健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筛选众生集团、庆州集团、牛师兄公司等企业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产品作为国家、省知名品牌进行培育。大力发展以制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品,太龙药业成功实现上市。目前,竹林镇生产的产品横跨10多个行业,创省部优产品2个。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近年来,全镇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2100多人。全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8260人,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二)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竹林依托中心村建设小城镇,以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走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一是以村改镇为契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1994年,由于竹林村办企业发展迅猛,土地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省委审时度势,批准竹林村改镇,探索和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竹林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突破了经济发展的体制束缚,工业化步伐加快,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二是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近年来,竹林先后建庭院1300套,26栋住宅楼,住宅楼按照成本价每平方米750元的优惠价格卖给村民,鼓励村民从村里搬迁到镇上集中居住。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先后投资近6亿元,新修和拓宽道路38条,完善了小城镇道路网络,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建成了工业、居住、文化、行政、商业和旅游6个园区;建成了变电站、邮政电讯大楼等公用设施;投资上亿元完成了引黄河水入竹林工程,彻底解决了竹林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在居民集中居住区,还建设小游园12个、全民健身苑18个,小城镇功能逐步得到完善。三是通过户籍改革变农民为居民。竹林镇把四个居委会6700名农民的身份统一改为居民户口,把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经营权收归政府。企业与政府签订用地合同,实行年租制。出台优惠政策,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到镇上居住的村民每户补贴5000元,引导农民到城镇就业。对于进城集中居住农民的吃粮问题, 2000年后由镇政府统一按照每人每年300斤的标准向农民供应粮食,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在企业就业的农民由企业统一交“三金”,到年底由企业按照每人每年100-150元的标准给职工发福利。居民应该缴纳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由镇财政承担,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