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5版:新竹林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业村变镇 发展镇带村
“竹林模式”——宜居乐土的样本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竹林模式”——宜居乐土的样本

总编辑评论

□ 石大东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前不久在考察巩义市竹林镇后,盛赞并感慨:“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竹林做到了。”

竹林镇持续这么多年的努力,做到了什么?

年人均收入高达10860元,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6平方米,500多户家庭有了私人轿车……

竹林镇重在为民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竹林模式”!一个开拓创新的模式。

1983年,竹林的决策者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决定,集中力量大办工业;

1987年,引导群众克服“小富即安”意识,竹林经济由资源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末,竹林果断地对所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不难发现,竹林的决策者,先于其他地方的决策者数年、十数年做到了这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大胆尝试无畏的精神,造就了今天的竹林。

“竹林模式”,是勤于思考、及时行动的模式。

和其他地方一样,在创办工业企业的初期,竹林镇也难免因为粗放经营而付出环境代价。好就好在,竹林的决策者及时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以降低能耗和污染的同时,坚持“三不上原则”: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家或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

对处于创业阶段的决策者来说,能有这样的及时反省的意识、勇于改进的魄力,实属不易。能够及时认识到耗费资源、牺牲环境换取微薄利润的短视,并做到及时纠偏,其实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

“竹林模式”,是构筑宜居环境、及时反哺民众的模式。

镇政府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造绿、投资1亿多元建设景点、投资1亿多元规划建设居民公寓、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

如此“舍得花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打造宜居乐土,让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除了早在1996年便开始推进户籍改革、逐步让工作居住者转为城镇居民外,还让全体竹林人过上了不为医疗、养老、大病发愁的普惠性社会保障生活。

这种共享的竹林精神,值得学习!

“竹林模式”,是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模式。

不管是打造高度集中的园区工业,还是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尝试与改革,在竹林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在这种思路引导下,竹林镇的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如火如荼:目前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正是因为有了好的环境,才吸引了众多公司入驻工业园区,新兴行业的加入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改革精神,同样值得学习!

当然,“竹林模式”的精神内涵还有很多。比如,竹林历届决策者为了集体发展的大公无私,广纳人才、善用人才的开阔视野等等。

对郑州而言,践行卢展工书记郑州城乡调研时提出的“进一步提升以城市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竹林经验”是个很好的样本。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