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竹林镇采访这天,当地正在举办长寿山红叶节。
登山四望,只见远处的山、近处的岭完全被青翠葱茏所覆盖,郁郁葱葱的绿色中露出片片红瓦白墙的居民楼。眼前则是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游人如织。
这个长寿山红叶节,许多省外游客都慕名而来,景区大门口停满了旅行社大巴。
然而,过去的竹林则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劣、地无三分平的“穷山村”。
这一切,正是竹林“生态立镇”举措结下的果实。
2007年,竹林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毅然关停了采石场等10多家小型资源型企业。短短三年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带动80多家农家乐。
晚报记者 孙娟
实习生 潘丽娜/文
晚报记者 白韬/图
她的农家乐里住满客人
这一天,长寿山下的69号农家乐老板赵冬彩,忙得不可开交,100张床位全部住满了客人。
她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红叶特别红,游客比往年多了很多,就红叶节开幕这一天,俺家收入就有两三千元。”
赵冬彩的日子就像这红叶,红红火火。
她家所开的农家乐有两个院子,300多平米,100张床位,院里还提供农家饭。更具有当地特色的是,农家乐里还提供窑洞可以住人,很受城里人欢迎。
每个床位住一晚20元,一天在门口能卖一千多个茶叶蛋。仅去年一年,赵冬彩家营业额就有7万多元。逢年过节,城里人都会跑到长寿山来感受农家气息,呼吸山林新鲜空气,床位往往爆满 不提前预定还真没地方住。
赵冬彩说,她根本没有想象过,自己会从一名种田的农民变为一名工人,如今又变成一名生意人。过去,她家就靠丈夫背石块,一天赚几十元,自己从最初的种田,后来到镇上的工厂上班,一个月就千把块钱。
如今,靠着农家乐赚的钱,她供养三个孩子读上了大学,其中一人还读研究生,另一个孩子还成为支援西部志愿者。
赵冬彩的美好生活一切要得益于长寿山的开发。
然而,当初开发长寿山时,许多人抱有怀疑的想法,不愿投资。
为此,镇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号召村民投资开办农家乐,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比如只要购买一张桌子,镇政府给配备全套碗筷;放置一张床,镇政府给配两套床上用品;安空调政府给予500元补助。
几个有想法的人率先站出来投资农家乐,赵冬彩就是其中一位。她说,当初可是拿出了全部家当来放手一博。
随后,镇政府要求干部包户,手把手指导如何开办农家乐,还组织学习班传授烹饪技巧。
“从来没有见过发被褥的政府,这就是政府投资,老百姓受益。”赵冬彩说。
“长寿山就是俺们的后花园”
在人们的印象中,竹林镇是一个工业强镇,耐火材料厂、医药企业、机械加工等众多,并不是一个旅游名镇。
在竹林人眼中,长寿山曾经也不是一块“宝贝”。
竹林的山都是石头山,土层极薄,地块最大的不足10亩,小的仅能栽几棵红薯。如此贫瘠之地,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并不为过。
“过去,谁往这山上来啊,没有路不说,到处是石头和土坑,里面好几家石料厂,环境很差。”赵冬彩说。
几十年来,竹林人以愚公移山般的意志大搞绿化,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发动广大群众改造荒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披上了绿装,全镇绿化覆盖率已达84%,镇区2300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绿化荒山200多万平方米,过去消失不见的竹子也扎下了根。
生态环境逐步变好,竹林镇在大力发展工业化,以工业强镇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2007年,竹林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毅然关停了采石场等10多家小型资源型企业,投资1亿多元开发建设长寿山景区。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镇长李书转带头捐钱,为长寿山修建观光车道和步道,三天内全镇中层以上干部捐款130万元。2008年,竹林镇举办了首届长寿山红叶节。
如今,有人这样描绘现在的竹林: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幸福就在密林藏。竹林镇也被评选为“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长寿山就是俺们的后花园,夏天的时候天天去山上散步。”家住镇里的杨先生高兴的说。
一个普通居民兴之所言的茂密植被、清新空气,成了富裕文明的竹林人尽情享用的自然馈赠,也成为竹林向城里人输出的生态资源,成为竹林振兴三产的新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