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4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白醉剑》的
民族风格
秋天正沿着掌纹流逝
沉重的粮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太白醉剑》的
民族风格

《太白醉剑》的

民族风格

2010年秋天,在河南南阳举办的姚雪垠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教授樊星做了一个当代历史小说成就超过现代文学的学术报告。我在评讲时,称这个报告的关键词是“繁星满天”——当代的历史小说家繁星满天,中原大地尤其是河南南阳地区的繁星最为耀眼:前有《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后有《雍正皇帝》作者二月河,现在又走来一位手捧《太白醉剑》登上文坛的郑州市大型国有企业高管程韬光。

《太白醉剑》是程韬光“大唐诗人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用10年业余时间,除完成50多万字的《太白醉剑》外,近80万字的《诗圣杜甫》、60多万字的《长安居易》已写出初稿。此外,他还有《大宋悲歌》的长篇也已杀青,这样加起来近300万字。在首部《太白醉剑》中,作者用一种充满诗性的、狂放恣肆的叙事话语,逐步打开了“诗仙”李白的心灵大门及其成长足迹,期间又穿插了大量的李白诗词,这就使读者如同阅读一部李白的诗史,一部唐代浪漫主义诗派的诗史。

《太白醉剑》有老少咸宜的特点:不管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一般的文学青年,都可以欣赏这本书,但要读进去和李白同醉同舞同吟却非易事。因为这部小说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写李白,而非唐代人李白的翻版。此外,韬光的文笔带有狂欢化的倾向,每当写到李白克敌制胜时,显得非常感性,毫不掩饰自己的倾向;它间或使用西方舶来的解构手法,对传统观念和秩序进行大胆的颠覆;它写主人公“将复古道,舍我其谁”,其狂其妄其对神圣的亵渎超过一切古人。由于书中贯穿着唐朝的历史和诗史,故要读懂这部大书首先要有安史之乱一类的古代史常识,尤其是对大唐盛事的朝章制度、皇宫景观、宫中礼仪、登基庆典、军机执政、开科取士、社会风俗有大致的了解,才能进入作者所缔造的艺术世界。

小说取名“太白”而不用其本名李白,是为了表示此书不是一般的通俗演义,以示其雅;“醉剑”则点出了李白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义通俗易懂,老妪能解。在这部小说里,大至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小至李白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皆通过“醉剑”这一关键词紧密联结在一起。小说以李白能文能武角度切入,在许多地方常常出人意料。如第八章写李白得奇书、李邕疏俊才,便溶入了传统与现代、传奇与现实等因素,读之使人感到李白那放荡不羁的心态和身影。作品全面地记叙了李白的生平业绩和种种叛逆性行为,充分展示出“济苍生”的理想和“安黎元”的阔大精神境界,为受众提供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典型个案。

《太白醉剑》成功之处来源于浓郁的民族风格。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多得难以统计。从唐玄宗到安禄山,从杜甫到孟浩然,从判官到管家,从兵匪到丐主,从方丈到丫环,从狱吏到贩夫,无论是主角还是次角,无论是上层人物还是底层百姓,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装扮、容颜和气质,如秦娥、桃红、吴姬、高仙芝、杨国忠……这些人物无论是名字还是形象,衣着还是灵魂,架势还是性格,都不愧为大唐盛事的特有人物或特有典型。

《太白醉剑》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是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从昆仑到泰山,从长安到武昌,从栖霞山到桃花林,从醉仙楼到山神庙,从幽州城到潼关地,从渔阳鼓到羽衣曲,从采药炼丹到麻衣相术,从驯鸟遛猴到制造酿酒,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气息。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