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4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边倒的桃树结果多
规则之外
走进小小说的众妙之门
早晨的太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走进小小说的众妙之门

有一位纯粹的读书人,当代文学的沉思者,把专注的目光投向了小小说。他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瑰宝,才决定和小小说结缘,让自己对文学的挚爱和思索在小小说里安身立命。他接上了地气,从此成为小小说园地里一名执著的守望者。他就是《百花园》执行主编、文学评论家冯辉先生。

冯辉最近出了一本新书《论小小说》。自从1995年调到百花园杂志社,他“为他人作嫁衣裳”也有10多个年头了。办刊之余,冯辉写了不少关于小小说的评论文章。作为同事,我很喜欢读他的文字。他文风斯文严谨,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文化学养。读他的文章,能让人静下心来,气沉丹田,思考和领略当代小小说的无穷景观。尽管已经听说他要结集出书,书一出来,还是让我产生了甚至超出期待的吃惊——这本书太厚了,竟然有近50万字,500多页。搞文学的人戏言,一辈子能写一本当枕头枕的书就值了。看来,冯辉是打算把这本书当成自个儿高卧的枕头了。

上世纪80年代,文学大热。郑州举办市属“六县笔会”。在嵩山脚下,一帮文学发烧友揣着厚厚的小说散文诗歌稿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高谈阔论的氛围里,我发现了一名不露声色的倾听者。当大家词穷了,眼乏了,这位倾听者总能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新鲜命题,让大家重新兴奋起来,鼓起余勇,最后干脆彻夜不眠。正所谓“听者有心”,这个有心人就是年轻的冯辉,研究生毕业,饱读诗书,在新密文化部门供职,当地文学青年的排头兵。奇怪的是,他一不写诗,二不写小说,而对文学评论情有独钟。我喜小说,深知评论稀缺,遂一见如故。其后若干年,新密文学队伍渐成气候,人才迭出,这和冯辉有很大关系,人说创作与评论是两只轮子,别的地区虽然不乏创作人才,终究独轮车跑不过两轮车,只有羡慕的份儿。

众所周知,郑州的百花园杂志社主打品牌是小小说。这个文体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我们在先秦诸子百家、《世说新语》、《太平广记》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说它年轻,当代小小说文体的界定、小小说阅读成为时尚不过是几十年的事。

那么,冯辉的《论小小说》究竟说了什么呢?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写什么和怎么写。别小看这句话,这可是打开小小说宝盒的钥匙。

你阅历丰富,一脑门子官司;你感情丰富,一脑门子爱恨情仇。可是,这些原始的素材能不能写成小小说呢?有没有文学价值呢?

这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冯辉认为,小小说作为有源之水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和阅读可以称之为“审美活动”,你打算要写的东西,不在于“巧”不“巧”,“奇”不“奇”,而在于“美”不“美”。生活就是健康的呼吸状态,文学只有展现出活生生的呼吸状态,才能找到源头活水。如果你的写作与当下生活,与万千读者之间是有隔膜的,你所关心的、所表达的迟滞于生活,迟滞于万千读者,那么,这样的写作将没有意义。

写什么好呢?冯辉谈到,小小说作品一定要有当下感,一定要与读者心灵相通,读者最想看的是什么?有三点:有趣、能触动心灵、有精神营养。好的,我们在构思选材的时候,琢磨一下,你打算写的小小说是否有这个效果呢?有,就高高兴兴地写;没有就干脆别写。

接下来,我们想在冯辉的书里找找关于“怎么写”的论述。须知,怎么写是一个大学问,催生了不知多少文学流派。幸好,评论家冯辉有这个本领,化繁为简,先告诉我们,好的小小说分为两个层面:故事精彩、对社会人生有独特感悟可算是基本的层面;而故事新颖、人物出新,文笔别致,又能凸显人生的某种高境界,渗透着对生活深处的人文思考,就是较高的层面了。

冯辉的这本书,系统地揭示了小小说创作真谛,解析写作技巧和构思诀窍,文化信息翔实,是我市文学评论的一大收获。冯辉告诉我们,小小说并不势单力孤,它属于大众,也属于精英。它涵盖着所有的文学命题,它覆盖了中国的上千种报刊。我从《论小小说》中又一次感知了这种文体的无穷魅力和文化高度,那么多人爱读它,因为小的都是浓缩的精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