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网民大会堂
“前置释疑”岂不比“事后回应”更好?
百度文库“侵权门”如何“关上”?
预算公开不能止于“花多少钱”
撤回同胞尊重生命温暖国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预算公开不能止于“花多少钱”

□晏扬(浙江)

截至3月15日,北京市58个政府部门及直属机构,除市公安局涉密外,已经全部公开部门预算。从已公布的数据看,57个部门中有22个部门预算显示,今年安排公车购置更新预算资金4000多万元;24个部门预算显示,今年安排各类会议和考察预算资金5800多万元。(3月16日《新京报》)

从北京市各部门公开的预算来看,很多部门的预算公开到了项目一级,这是很大的进步,但离民众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比如,北京市住建委“车辆更新”费用51.70万元,这到底是更新一辆车还是多辆车的费用?准备购置什么牌子、多大排量的车?没有相关信息,人们看不明白。再比如,北京市城管局执法考察预算128万元,准备到哪里去考察?去多少人、多少天?考察的内容是什么?没有相关信息,人们同样看不明白。

政府预算公开不能止于告诉民众要花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要明确告诉民众这些钱打算怎样花,要办哪些事,为什么要办这些事。相比“花多少钱”,民众更想知道政府部门“办哪些事”。而在“办哪些事”中,应当事无巨细予以公开并说明其必要性。如此,人们才能判断钱花得合理不合理,是否存在铺张浪费问题。

实际上,所谓预算监督,其核心和要义并不在于知道政府花多少钱,而在于监督政府怎样花钱。“怎样花钱”包括“花多少钱”和“办哪些事”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只知道政府“花多少钱”却不知道“办哪些事”,民众的监督权仍然会被虚置,政府花钱仍然会没有节制。

预算公开详细到什么程度,考验着政府部门预算公开的诚意。与此同时,预算公开的详细程度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底气问题:越是能够做到厉行节约、廉洁奉公的政府部门,越是有底气、有胆量将预算公开得更加详细,不怕民众看得明白、评头论足。将预算公开得尽可能详细,这也是政府部门“自证清白”的最佳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政府部门乱花钱的种种猜疑和误解,何乐而不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