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2版:郑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分时段让空车进火车站较合理
恢复身与心平衡的使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恢复身与心平衡的使者
——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赵幸娟博士

为了和家人一起看个电影、逛个街,她常常要提前两个星期做准备,就是这样,也常常泡汤。

坐门诊、查房、检查病历、举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深入乡间义诊……她的生活轨迹中,离不开患者,离不开公众。

她养成了在循循善诱中找出病痛、在精益求精中对症诊疗、在和风细雨中抚慰心灵的行医风格。这就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赵幸娟博士。

晚报记者 邢进 通讯员 秦川 文/图

赵幸娟博士

在循循善诱中找出病痛

70多岁的方大爷在郑州市一院有着一次独特的看病经历。

那天,他和家人一早从驻马店赶来,想让赵幸娟诊断一下久治不愈的老毛病。进了诊室,赵幸娟首先让他休息5分钟平息一下心神,然后才正式量血压,并且先后测了3次。

方大爷渐渐明白,赵大夫是为他的健康负责。像他们这些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往往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观察更仔细、询问更详细、判断更准确,才能对症下药。

赵幸娟说,这是她的行医习惯。对于每一位患者,她都要求自己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测两到三次血压,详细查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沟通与解释工作。

当患者理解有困难的时候,赵幸娟还善于结合图画和浅显易懂的道理解释。比如“脑出血”,她比喻为庄家旱了,如果赶快浇水,就能活过来。又比如“脑梗死”,她比喻为庄稼死了,用水浇的话只会事倍功半。这一块地荒了,可以用另一块地替代,我们也可以用周围的功能替代这个暂时受影响的功能。

在这样一种循循善诱的过程中,患者的“世界观改变了”。42岁的顾某得病前常抽烟、喝酒、打牌,后来突发脑梗死,路都走不成,一时间接受不了。赵幸娟不接触他瘫痪的下肢,善解人意地告知治疗前景,结果他一下子有了信心。

赵幸娟认为,要多给患者鼓励。多说“今天好多了吧”,不说“今天还疼吗”,这其中的着重点不一样。这样就会让患者觉得每天都在好一点,才能树立治疗的信心。

在精益求精中对症诊疗

“在躯体健康方面,我们比你想的更多;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比你们想的更远。”这是神经内科三病区医护人员团队的座右铭。

为了做到这一点,赵幸娟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甚为苛刻。

在这里,病历必须按时完成、书写认真,绝对不能有错别字和非医学用语。听到医护人员说话不准确,赵幸娟也会立即纠正。就是这样的严格认真,神经内科三病区的病历书写被评为郑州市第一名。

在这里,与患者的沟通要达到5次,入院前要谈疾病进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能治疗到什么程度;住院中,要根据检查和诊断情况补充谈话,取得信任和理解;出院时,要告知注意事项。

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希望医生给自己用这个药、做那个检查。碰到这种情况,赵幸娟就总是作解释:“我们绝对不多用一片药,也不少用一片药,绝不用超出范围的药。”

在这里,他们要求以最低的药量取得最好的效果。甚至在给患者输液时,要根据患者状态和体重,绝对不用同样容量的液体。

赵幸娟对不同时期脑血管病病因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合并抑郁症等有着深入研究。她认为,治病中既要考虑病人是一个整体,也要抓住主要方面,施行个体化治疗,一个个化解难题。

正是这样的诊疗特点,让患大面积脑干、小脑梗塞的赵老太太转危为安。刚入院,赵幸娟主要是保患者的生命;三天后,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让梗塞面积最大程度恢复;再过几天,就是调理饮食,防止肺部感染和皮肤压伤;之后,就是考虑降低残废程度,交待家属进行日常护理。

在和风细雨中抚慰心灵

“世界观改变了,什么都改变了。”作为神经内科医生,赵幸娟高度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

高二学生小李患上了考前综合征,一到考试就紧张,成绩变得很差。赵幸娟利用周六的晚上,先后20多次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每次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终于让小李变得阳光起来,顺利考上了大学。

还有一个24岁的小伙子,自己办了公司,但是平时不敢公开与公司里的本科生、研究生说话,害怕自己没知识、没尊严。赵幸娟就充分肯定他的优势,让他从控制一两个问题开始,慢慢地战胜自我,治好了社交恐惧症。

不仅是为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敞开心扉,赵幸娟还热衷传播健康知识。自去年7月底“健康郑州”开播以来,每隔一两周她都要去做一期节目,到现在已经有了近30期节目,涵盖了神经内科各种各样的疾病。

赵幸娟认为,公众对良医的要求,既有医疗水平,也有社会责任。因此,每到社会需要的时候,她总是勇挑重担。非典爆发时,她申请担任发热门诊部主任;汶川发生地震,她第一个报名参与心理救援,并在随后担任心理救援组组长;她热衷于到山区义诊,多次调研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多次为聋哑孩子、智障孩子家长做讲座……

“从第一次手动、第二次手移、再到能够抓东西等,我们要学会鼓励患者的每一个进步,要倡导患者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比别人没有的东西,扬起生活的风帆。”这就是赵幸娟,她不仅在恢复着患者的躯体健康,更在鼓励着患者勇敢面对生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进步,走向新的明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