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一个晚上,你在东风渠吓走俩坏蛋,救下轻生女
你还骑自行车把女孩护送回省供销社
你叫于飞(音),军人,当时从北京来郑州探亲
您有个大姨在文化路省体育馆附近住
“能不能在你们报纸上登一则寻人启事?我要找一位救命恩人。”昨日,一个来自信阳的电话致电本报,希望找到28年前一位在花园路东风渠边救人的军人。
28年前,她夜晚独自在东风渠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两名不怀好意的男青年一直尾随。危险即将发生,一位军人挺身而出,挽救了21岁的她。
28年后,她有了家庭、孩子,当一切归于平静时,她对这位勇敢的救命恩人却一直念念不忘。好心人于飞(音),你在哪里?
晚报记者 李雪 文/图
28年来一直没有忘记
“我叫张晓梅,28年前,被一个穿军装的好心人救下一命,但28年了,我一直没有机会对他说一声谢谢,这样的好心人应该被找到,应该被表扬。”
“我只想对我的救命恩人于飞说一声谢谢,这是我这28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心事。”
49岁的张晓梅(化名)在电话中声音哽咽。
和男友怄气,夜晚一人身处郊外
28年前,也就是1983年,张晓梅和其他5个伙伴,从信阳被借调到郑州的省供销社工作一年。工作没多久就认识了一个男友,“当时都时兴媒人介绍,我们俩还挺时髦,是自由恋爱,很多人都不看好。”
因为俩人都是年轻气盛,总因为一些小事吵架。
“我们那时候都爱写日记,人手一个日记本。”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梅无意间看到了男友的日记本,不巧的是,男友刚好路过,被她的举动惹恼,并用脚踢张晓梅的小腿。
一气之下,张晓梅甩下门,从花园路省供销社的单位出走,一路哭泣着步行向北。
“我从小被家人宠,刚出门工作就被人欺负,心里的委屈一时无处宣泄,因为在郑州我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也不知道是几点,从黄昏一直走到天黑,从现在的花园路纬三路附近一直走到花园路农业路路口。”
东风渠边,突遇“小流氓”
当时这个路口往北两边种的全是庄家和果树,一片漆黑,虽然很害怕,但是因为生着气一直硬着头皮往北走,张晓梅啥也没多想。
“本来我就胆小,加上路边庄稼地里的青蛙、蛐蛐的叫声,心里毛毛的。”因为晚上太安静,就连远处的脚步声也能听到。
“感觉身后有脚步声,但我没敢回头。”
从农业路口战战兢兢走到东风渠附近时,脑子一片空白的张晓梅突然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觉得活着太累,不如一死了之。”
身后的脚步近了。
两个穿着怪异的小青年靠近张晓梅,“妹妹,这么晚了在外面多危险,跟哥哥走吧,回哥哥家。”
两边,除了庄稼地和东风渠,没有别的人和路。张晓梅惊得一趔趄,大喊一声,“别过来,流氓!”
好心军人挺身而出
无路可退的她打算向北边跑。这时,有人大喝一声,“你们是干什么的!”并迅速来到张晓梅身边,把她挡在身后。
这个人推着自行车,身穿军装。
两个小青年与军人周旋了一会,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其实,军人已经在晓梅身后不远处跟了快半小时了。
“他说,当时从战友家出来打算回亲戚家,看见我一个女孩单独一人往郊外走怕有啥事想不开,就静静地跟着,没想到刚巧遇上两个流氓。”
第二天专门来问小两口和好没
在征求了张晓梅同意后,军人骑着车将她护送回供销社,并遇见了焦急等待在单位门口的男友。
“我当时连句谢谢都没有来得及给他说一声,觉得很愧对于他。”
在送自己回宿舍的路上,这个军人说他在北京某部队服役,这次来郑州是探亲,名叫于飞(谐音),有一个大姨在文化路的省体育馆附近住。
“他身高大概有1.70米,中等身材,应该也是六几年的人。”张晓梅说,听单位看大门的大爷讲,事后第二天上午,于飞还专门又来了一趟,询问他们二人还有没有拌嘴,但因为自己当时在上班,没有见到他。
想通过晚报找到恩人
一年后,也就是1984年,自己和男友一起回到老家信阳结婚生子,再也没来过郑州。
近30年来,这件事张晓梅一直藏在心中。
如今,儿子已经20多岁,“老公和儿子都希望能找到这位恩人向他说一声谢谢。如果不是他当时挺身而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可能换成别人,不会再找寻,只在心里默默地感谢,我希望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年轻人也能像当年的于飞一样,在那样的情境下也能挺身而出,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不法分子还怎么会猖獗呢?”
张晓梅找到本报,希望发一则寻人启事。“虽然觉得有些渺茫,我决定还是试一试。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如果您就是于飞,或者您认识或者知道这个曾经是军人的好心人,请拨打本报热线0371-67659999。线索提供 陈先生